永安三年腊月,淑妃方慧生一子,赐名李毅。
——《大昌永安三年实录》
永安四年九月,皇后张华月生龙凤胎,子名李通,女名李之南。
——《大昌永安四年实录》
《三国演义》因为涉及战场杀敌,短时间内没有传开。就连李之宜和夏琼,也暂时没有拿到已经讲过的全本,只是听了个五六成。
但《西游记》不同。
在昌灵君看来,这只是儿戏之作。
这种故事,传再远也无妨。
讲了没两天,前七回便传遍京城。
京城的街巷之间,茶楼,酒肆,甚至青楼,赌坊,都在讲这故事。
故事反响热烈,反倒是把《窦娥冤》的热度压了下去,让喜欢窦娥的人颇为不爽。
又过几天,新一期诗刊印成。
无论是《山居秋暝》还是《如梦令》,都引得长安城文士震动。
但他们只讨论诗词,竟无人问李清照是谁。
因为谁都知道,能写出这样的诗词,还能冠以他们不知道的名字的,只有一人。
所以他们不问李清照是谁;
所以他们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至于那《骂文士》,因为写得粗俗,惹得很多人羞愤。
因猜不透是谁,反倒想问问谁写的。
但这种事,除了在场的几个人,几乎没人可能知道。昌灵君倒是可以看看公主府的起居注,知晓这件小事,可是昌灵君最近忙得团团转,哪有那闲功夫。
冬猎刚回来,就在京城大街上遇刺,之后昌灵君发现,身边竟然有贼人暗藏。
他下令彻查,把所有人的身份都彻查一遍。
在彻查过程中,引起数十起混乱。
这期间,昌灵君还忙于调兵遣将,对付赤云堂,每天都要忙到午夜之后。
在一层阴翳之下,腊月二十二,李之宜的母妃淑妃方慧生了一个孩子。
昌灵君听到消息,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特意去看了两眼,抱了一炷香时间,笑说:“生于多事之寒冬者,应有坚毅之心,赐名为毅。”
这个孩子出生,一直不喜欢进宫的袁天青,也跟着李之宜进了宫。
不过宫中礼节繁复,袁天青没进到里面,大人小孩都没能见到。他在一个亭子里等了许久,看了看惨白的雪景。过了小半个时辰,他坐的凉亭陆续聚集了不少人,先是齐王去了,不一会在京的王妃和宫里的妃子陆续去那凉亭,又一会,慧云公主和晋王也过去了。
齐王最先到,话题是他挑起的,他说:“袁天青,你的诗篇传天下,大昌的读书人人人拜读,你可知道本王最喜欢你哪一首诗?”
袁天青对齐王了解不多,轻轻摇头,回道:“希望你喜欢那首七步诗。”
齐王摇头,不加掩饰地说:“本王最喜欢的是《登玲珑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此诗,令本王醍醐灌顶。”
喜欢这首诗,这心思表露得很明显。
他想更上一层楼,上哪里?
在他之上,不就只剩太子和皇帝位了么?
袁天青不想聊这个话题,说道:“这诗才写不久,之前殿下喜欢哪首?”
齐王笑说:“当然是那首《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读此诗,大气磅礴,令人神往。”
嚯,黄巢的诗,反味很重啊。
这齐王竟然能读出诗中的真味,知己啊。
袁天青听得冷汗连连,说:“我倒觉得那首《悯农》更值得赞赏。”
齐王问道:“大昌盛世早已没有饿死之事,若有饿死,必然是天灾人祸。《悯农》那首诗说的只是前朝,不是今日。”
袁天青微微蹙眉。
这话说的,好像大昌人均小康。
要知道在后世,财物那么丰富,仍然有很多无奈的事,这旧时代怎能杜绝。
也不知道是谁给齐王讲的这事。
只知道歌功颂德,也不睁眼看看现实。
袁天青无意解释太多。
幸好,这时有旁人来了。
“呦,这不是名动长安的袁驸马么?”一个微胖的贵妇人招呼道,“快去看看,这袁驸马平日里就陪着他的两位公主,可不多见。”
袁天青起身道:“见过各位。”
“不必多礼,叫我婶婶就好。”
“婶婶。”袁天青也分辨不清这人是谁,约么是个王妃吧!
那妇人接着说:“我那闺女平日里也读些诗书,最喜欢对联,你的那烟锁池塘柳,她思索了几个月,都没有好对。想必也就只有世传的那几个下联了吧?”
袁天青回道:“霜凝灯塔铃也算一对,不知有没有人对。”
“啊?霜凝……灯塔……铃,木水火土金,对上了。”
袁天青又说:“秋铺满地枫,也算一对。”
“秋铺满地枫。火金水土木,也对上了。”那妇人已是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