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接下来我们创盛世,不应求快求急,而应不断发现问题,找到缺陷。用我,我有大量特权和巧计,可能会掩盖一些缺陷,但这些缺陷若是用人规避而非法治规则改变,迟早有一日还会出现,故而大宋若要成百年、千年之盛世,依照我目前的性格、身份与方式变革在以后会出问题的。”
……
“其三,当下,整个朝堂都没有人比我更适合担任台谏主官。我任御史中丞,敢骂官家,敢骂诸位相公,其他谁人敢,我任御史中丞,诸位相公齐心合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盛世,才是长久之策。”
……
苏良的三条理由讲完,垂拱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众相公皆无言以对。
苏良若为己,他们有无数理由反驳,但而今却是为了大宋之未来。
这还如何反驳?
他们的眼中现在只剩下两个字:钦佩。
文彦博的眼中可能还多了两个字:服了。
一时间,殿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进入了沉思。
约十息后。
“咳咳……”赵祯的干咳声让众人都抬起头来。
“景明所言,甚有道理,入中书之事就先这样吧,依照常例,为景明加衔即可,日后再厚赏。”
“臣遵命!”众相公齐齐拱手。
赵祯喝了一口茶,让众人都缓了缓,然后说起了第三件事情。
“朕要讲的第三件事情便是科举之事,当下各地州府的举子们都来到了汴京城,省试与殿试在即。此届科举与往常不同,朝廷急缺基层官员,这次定然是要扩招的,但又不能选一批庸才。诸位认为,谁宜知贡举?”
唰!唰!唰!
所有人的眼神都看向苏良。
“官家,此事非苏中丞莫属!”欧阳修率先拱手道。
往昔他都是知贡举的最好人选,但是当下朝廷急缺实用性官员,苏良对基层官员的了解甚是透彻,故而欧阳修率先举荐苏良。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所有相公都力推苏良,苏良知贡举,即使选不出一群小苏良,也能选择一批与他同类的实用性官员。
此乃是朝廷当下最稀缺的。
这一刻,赵祯的脸上露出一抹灿烂的笑容。
他早就认定了苏良,此时提出,就是为苏良拒入中书后,让他无法拒绝知贡举。
赵祯也看向苏良。
苏良无奈一笑,知贡举劳心劳力,还要被关进小黑屋出考题,但他此刻再拒绝,官家可能就掀桌子了。
“臣愿知贡举!”苏良拱手道。
顿时,赵祯和众相公都不由得长呼一口气。
他们也担心苏良不愿知贡举,直接撂挑子。
此刻,苏良若称想提前致仕回扬州为民,赵祯与众相公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根本舍不得打骂。
其实,苏良一直有这个想法,只是他相对于诸位相公而言,实在太年轻,提前去职,就没脸见人了。
这时,赵祯站起身来,望向不远处,苏良那件红色的监察御史官袍。
“苏卿,这件御史官袍,就永久留在垂拱殿吧,朕还要靠其自省,当时若没有你殿内怒脱官袍,咱们哪能走到今日。”
“但凭官家处置。”苏良笑着说道。
……
翌日,除夕日。
汴京城熙熙攘攘,主街道的车马一个时辰都不一定能走出百米远。
今年,是汴京城近五十年来最热闹的一个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