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当人们穷究了“月落”的时间点分布、“乌啼”的时间节点规律、“霜满天”形成的时间之后,人们便豁然洞开般的知道了诗人起句交代的时间点,居然是在中囯江南寒冬腊月里一个满月的清晨,一个人缺事憾却月圆霜正浓的清晨。
到这里,人们对开篇就用交代时间且还能同时定下整篇诗章情感基调的那一诗句,能不拍案叫绝而称奇?怪不得“月落乌啼霜满天”能成为千古名句!
不信,且看拆解:
“月落”?
月落时间,绝不仅仅只是人们生活中口语相传的那千篇一律的日出月落、日落月出,像“日月同辉”等等的景象不也是能常有?
通常情况下,月落时间得受包括月相、季节、地理位置和具体日期等等因素的影响。仅以秋冬季节为例,这其中,月相便是决定月落时间的关键。如:
满月(农历十五前后):月亮在日落时升起,日出时落下。同时,又因为秋冬季节里的日出较晚(约6:00-7:30),所以这个季节的月落时间也在清晨。
新月(农历初一前后):月亮与太阳同升同落,月落时间在傍晚的17:00-18:00。
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月亮正午升起,午夜落下,月落时间约为晚上的23:00-24:00。
下弦月(农历廿三前后):月亮午夜升起,正午落下,月落时间约为上午的9:00-11:00。
其二是受季节的影响,以秋冬季节为例,北半球昼短夜长,秋冬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夜晚更长,月落时间可能会因月相不同而分布在凌晨至上午或傍晚。如:
农历十五(满月):月落约在日出前后(6:30-7:30)。
农历初七(上弦月):月落约在午夜前后(23:00-0:00)。
其三是因月球绕地球公转而致月落时间每日比前一日晚约50分钟的缘故,可对每天月落时间进行估算。即:每天推迟约50分钟。
其四是可找简易规律。即对之以套公式去进行测算。即:
农历日期x 08小时≈月落时间与日落的间隔,例如初十:10x08=8小时,若日落时间是17:00,则月落时间约为次日的1:00。
所以,综合前述因素来看,秋冬月落时间的范围大致为:
新月在傍晚
上弦月在午夜
满月在清晨
下弦月在上午
“乌啼”?
“乌啼”,在古诗文中,其通常被用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并多与黄昏、夜晚关联,以烘托寂寥而或萧瑟的氛围,并于某种程度上通俗固化了人们对深秋夜半意境的理解和描写,哪怕是非严格写实,导致“乌鸦偏爱傍晚啼叫”之文学印象之形成,但其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通常情况下,乌鸦(或泛指鸦科鸟类)的鸣叫时间与其生活,甚至与周边地区人类的生活习性相关。
因为,在清晨和傍晚,是乌鸦觅食、交流或归巢的高峰期,所以啼叫频率会较高。
但在白天,它们也会因领地宣示、群体联络,而或受到惊扰而发出叫声。
那么,其鸣叫时间段又是怎么分布的呢?
于这方面,城市中的乌鸦可能会因灯光、人类活动等的干扰,而调整鸣叫时间;而于自然环境中,则更会去遵循自然光照规律。
通常情况下:
通过昼夜节律调控表明,乌鸦黎明前1小时开始声带肌预热,清晨鸣声频率(32±07次\/分钟)显着高于正午(08±03次\/分钟),符合光周期调控模式。
通过声通讯网络发现,越冬集群中个体通过晨鸣(5:00-6:30)同步日活动节律,声波传递半径能达12km之远,为其群体决策服务。
通过季节响应差异分析,在繁殖季(3-5月),其求偶鸣声含更多谐波成分(达7个泛音),声压级提升12db。而在冬季,其警报鸣叫,则呈现08-2khz窄带特征,便于穿透植被。
通过人工光照对生物钟重塑作用分析,城市中,乌鸦活动节律呈现相位前移特性,普遍较乡村种群早鸣38±6分钟。
《枫桥夜泊》中的“乌啼”是否是实写呢?有学者认为,唐代寒山寺周边无乌鸦栖息,或为诗人虚构的“心理之景”。
但,愚认为《枫桥夜泊》中的“乌啼”属写实。不仅如此,愚还认为彼时的“乌啼”,不仅发生在满月刚刚落下、霜结刚刚铺满周天的清晨,而且其声音还带有一种警报鸣叫的特点,能穿透植被和山野,到达诗人夜泊之所在。
“霜满天”?
“霜重见晴天”?
“若夜间最低气温≤3°c、湿度>80、风速<3级,大概率会结霜”?
“前半夜出现露水,后半夜若温度骤降至0°c以下,露水会冻结成霜”?
秋冬季节,起霜(即霜冻现象)的时间段主要受天气条件、地理位置和昼夜温差的影响:
而晴朗无风的夜晚(云层少,地面热量快速散失而得以辐射冷却)、低温(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降至0°c以下)、湿度适中(空气中有一定水汽,但又不过于干燥或潮湿),则是霜形成的天气条件。
因为“夜晚时间延长,地表持续散热”“寒潮过境后晴朗无风的夜晚,降温幅度最大”“日出前气温达到了最低点”,所以秋冬起霜的典型时间段,即主要时段为后半夜至清晨,尤其是凌晨的2点至日出前(5:00-7:00)。
而不同的地区差异,又会显现得大不同。例如北方(如东北、华北),即为:
初霜时间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每日结霜时段为凌晨3:00-7:00
至于南方(如江南、华南),则为:
初霜时间为11月至12月(华南部分地区甚至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