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结霜时段为凌晨5:00-7:00(湿度较高时甚至还可能会延迟)
当然,海拔较高地区则会出现霜期更长,结霜时间甚至提前至前半夜(22:00后)的情况。
至于,城市中心区,霜冻则较郊区少,且时间可能推迟1-2小时。
通常情况下,寒潮、冷空气南下后,晴朗无风的天气出现霜冻的概率会很高。至于阴雨、大风的天气因会抑制霜的形成,出现霜冻的概率会极低。
如此,便不难理解《枫桥夜泊》诗里的“霜满天”是发生在一轮满月刚刚落下、乌鸦正开始啼鸣不已的清晨了!
“姑苏城寒山寺”?
欲说寒山寺,就得去说寒山寺里的和合二仙:
据说,寒山寺和合二仙指的是唐代的两位高僧寒山与拾得,关于他们的典故有以下一种常见说法:
寒山与拾得亲如兄弟,两人共爱一女。临婚时寒山得悉此事,便离家为僧,拾得也舍弃女子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后来人们为纪念他们,立庙“寒山寺”。世传的和合神像一化为二,呈僧状,为蓬头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
在着名的“寒山问拾得”中,便展现了他们的境界。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寒山、拾得和合二仙的身份由此得到官方确认。他们也被民间视为掌管姻缘的神只,象征着爱情美满与婚姻和谐,一些地方在婚礼之日会挂悬和合二仙像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于厅堂,以图吉利。在日本,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也家喻户晓。
所以一说到寒山寺,人们能想到的便是很难不去相思和挂念爱情里的另一半。
“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佛教寺庙中,钟的使用,与特定的仪式、时间和事件,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其象征意义和实际功能,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钟(梵文:ghanta),其声音代表智慧,寓意破除无明烦恼,也用于提醒僧众精进修行。
鼓(梵文:dundubhi),其声如雷,象征佛法的威严与震慑力,能唤醒众生。
日常使用上,晨钟暮鼓是常见传统,即:早晨敲钟,傍晚击鼓。
据说,“晨钟暮鼓”的典故有多个来源,其中一个与唐代杜甫有关。说的是:
杜甫曾游览龙门奉先寺,并夜宿于此,写了一首五言诗《游龙门奉先寺》,诗中有“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这两句。后来这两句诗被简化引申为“晨钟暮鼓”这个成语,用以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也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在古代,人们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等)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当时通过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后,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播范围有限。齐武帝(483年)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早晚各敲一次,从此报时方式改为只在早上敲钟,晚上击鼓,且佛寺也随之效仿,形成了“晨钟暮鼓”的传统。
另外,还有一些传说故事也与“晨钟暮鼓”相关。比如从前有个小山村,村边有座小寺庙,村里有个整日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王生。一天他在寺庙附近玩耍,听到早上的钟声,寺庙里的老和尚便和他说起晨钟暮鼓的意义,说晨钟像是上天在唤醒他不要虚度光阴,暮鼓则是提醒他一天即将过去,要反思自己这一天是否有收获。王生一开始没在意,但后来每次听到晨钟暮鼓心中都会有所触动,渐渐地他开始改变自己,跟着村里长辈学习耕种,后来还做起小生意,最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总之,“晨钟暮鼓”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的报时方式和寺庙的生活规律,更蕴含着警示人们珍惜时光、自我反省等深刻寓意。
但,不得不要去搞明白的,便是敲钟击鼓的那不同寻常的敲响和鼓鸣。即不在该敲响、鼓鸣的时候却敲响和鼓鸣的原因。
如:
面对发生火灾、外敌入侵这样的紧急事件,鸣鼓(鼓声急促、穿透力强),适合传递紧急信号,迅速集结僧众应对危机。
面对佛诞、水陆法会这样的重要法会或庆,钟鼓齐鸣,因钟声开场能象征清净庄严,鼓声随后出鸣响能增强仪式氛围,二者常常配合使用。
而为超度亡灵而敲响的幽冥钟这一类的特殊钟声,则又会持续多日。
可见寺庙在发生大事时,钟和鼓的使用,主要取决于事件的性质与宗派传统。遇“紧急情况”通常击鼓示警,遇“法会庆典”通常钟鼓并用,遇“特殊仪式”可能单独使用钟(如超度)或鼓(如驱邪)。
如此,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那不惯常于夜半去敲响的钟声,当是因发生了不幸的事,而在向天向地向人报丧并超度亡灵吧!
而羁旅于外、客居他乡的人是不是最愁“于夜半听闻山寺钟声,而转为担心己之牵挂的好与不好呢”?其答案,当是肯定的。
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个时间节点里,回味、追溯到一整夜里皆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时,已经很“愁”了不是吗?可很不幸的却是:在这个“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当口,诗人偏又遇上了怕什么便来什么里的那姑苏城外寒山寺有夜半钟声传到客船。
虽然,《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整首诗里,连着标题和所有的诗句,似乎都没有诗人活动的影子,好像全是在写景和叙事。但,当去仔细地品了其个中的滋味,便会发现:其实在整首诗里的那每一个角落里都满是诗人的影子,包括《枫桥夜泊》这一标题字面意思的背后,也都满是诗人的影子。
标题“枫桥夜泊”,言简意赅的交代了这晚夜宿在了江南姑苏城的枫桥边。而在这个夜里会发生而或发生了什么事了呢?诗人没作多余的铺垫,便也言简意赅的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去回味、追溯了这一夜的情况:
诗人好像是在说:
都寒冬腊月了却还没归乡还家的我,在这个“人缺,事憾,月圆,且还霜正浓”的清晨,去回味、追溯刚刚过去的这一夜呀:身处“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环境里,又怎能不让本就去国怀乡思亲念人的我,于这一整夜里越发的愁上心头?
愁啊!可此时此刻,耳畔偏偏还又听来了乌鸦那不住的啼鸣,眼睛看到的的竟还全都是天地间那正浓的霜……
此情此境、此境此情,能不瞬间便让愁了一羁途、愁了一整夜的我愁到了极点乎?
是呀,原本身处“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情感氛围,已经让彼时彼刻所看见的任何和所想到的所有,都越发的生愁了。现在,我的这种情绪、意念,又岂能不反过来去作用于我所看见的“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并循环往复的加以作用和叠加,于睡前睡后、梦里梦外去越发的生愁?
“江、枫、渔、火”里,它对着它、它们对着它们、它和它们对着我、我对着它和它们,甚至是包括我在内的咱们大家个儿各自去对着咱们自个儿……
其实,每一个角色,此时此刻都在互相生发着、牵扯着、感染着、传递和叠加着“我对家国、妻小和亲朋的愁牵和念挂”!
这,确实是颇有唐后宋朝诗人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之“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之味道。
哎,在这一份愁牵、念挂里,而或在这正愁牵和念挂不已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却传来不应惯常于半夜里去敲响的钟声,让我顿生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之忧愁,让我平添了对家国、妻小和亲朋更多的担心。
这份担心,恰如不知道那“供奉着和合二僧,平日里给人以圆圆满满、美好幸福之憧憬”的寒山寺里它到底发生了什么不测一样,也甚是极度担心着家国、妻小、亲朋有什么不好的发生,而让之前由内向外无限滋生、扩延的“愁”,在这“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当口,转而从三千里外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向我涌来……
“向我涌来!”
向他涌来!
于生活里的如斯感悟,《枫桥夜泊》里诗人张继于彼时彼刻里对生活的那般感悟,此时此刻也正感染着他,而让他也生发出“愁”并感知到那满天的愁绪也正向他涌来。
因为,他回来时她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