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冯正明西餐馆街上那家店的知名度够高。
西餐馆街上那家店经过沪城报纸和电视台的宣传。
成为沪城很多人眼里,是连海外在国内的老外都要排队的快餐店。
有了这么一层渲染的加持。
很自然让冯正明其他三家店被认为是西餐馆那家店的低配平替。
甚至就成为了,像是在国内某海外汉堡快餐店那种,节假日的时候会有一些家长带孩子到店里吃上一顿。
又或者是孩子表现好了,奖励孩子吃上一顿的地方。
但即使是这样,冯正明觉得还是不够的。
他在等着黄涛把自己文章润色好,然后等那篇文章发表后。
他还准备让黄涛再写一篇关于自己几家店的宣传文章。
这才是冯正明真正要做的事。
把黄涛变成沪城知名的美食评论家。
再通过黄涛写文章宣传,抬高自己几家店在沪城的地位。
要让自己的几家店,名气上盖过沪城那些海外连锁快餐店。
果然如冯正明和黄涛预料的那样,他们联合署名的那篇文章发表后,很自然是再次引起了不小的哄动和关注。
尤其是黄涛真的是彻底出名了,已经有人私下里说黄涛是最懂美食的人。
毕竟他两篇文章,一篇是和本帮菜老师傅联合署名。
到了第二篇更加不得了,竟然是和在沪城的全国状元冯正明联合署名。
黄涛很快收到来自沪城电视台的邀约采访。
还有沪城报社也要采访他。
黄涛激动的把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冯正明。
接到小师叔电话,冯正明也很为小师叔感到高兴。
“应该高兴,应该好好的庆祝一下,小师叔你的能力终于获得了认可,被报纸和电视台采访后,你就成为了沪城真正的美食家。”
黄涛也很激动:“没错,到时候我们的餐馆推荐指南就可以开始做了。”
冯正明笑着在电话里提醒:“还不行,小师叔你需要再拉上一些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人,最好是再找一些普通路人一起做推荐指南。”
黄涛有些奇怪:“找路人?为什么要找路人?”
“很简单,找路人,你和路人的评价一致,才更能体现出你的公平公正。”
被冯正明这么说,黄涛也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
“行,到时候听你的,我们先把名气打出去,然后推出我们的餐馆推荐指南才能让更多人信服。”
冯正明叮嘱小师叔:“可要记住了,别被功利心影响。”
黄涛被冯正明的提醒,在电话那边很认真答应。
“好,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之后,黄涛接受了报纸和电视台的采访。
在采访中,他也是直接提到了冯正明是自己师侄,自己来到沪城写两篇本帮菜和沪城其他外帮菜的文章受到冯正明指点。
更是把第二篇两人署名的那篇文章,当众说出主笔都是冯正明写的事实。
黄涛的采访过后,他在沪城确实是一举成名。
在很多人眼里他已经是沪城美食家代表。
过去,很多人会觉得,国内没有美食评论家。
与此同时,港城和海外一些美食评论家的名声也随之传开。
大家在进行一些对比后,觉得黄涛还是要比港城和海外的更加具有专业性。
毕竟黄涛所撰写的两篇文章,确实是把相当多大家不知道的细节都写到。
而且之后蔡先生和唯靈受邀来沪城参与活动的时候。
他们两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看了黄涛的文章,觉得写的确实非常专业。
当然,蔡先生和唯靈来沪城是冯正明和江成哲邀请来。
冯正明也是事先跟两个人进行了一番知会。
让蔡先生和唯靈也帮忙认可黄涛。
当然,冯正明也是介绍了黄涛和他们认识,并且拉上蔡先生和唯靈先生一起,开始筹备制作沪城的餐馆推荐指南。
这份推荐指南刚开始创刊,冯正明和蔡先生、唯靈先生两位理念就出现分歧。
蔡先生和唯靈明显受到海外的一些影响,觉得应该和海外的一样,推荐有品位的高档餐厅。
但冯正明坚持:“我们不能走那种推荐方式,我们要推荐更多接地气,能够获得普通人好评,被很多普通人喜欢的餐馆。
两位不要忘记,我们推荐指南是要让来到沪城的外地人,知道该去哪吃的美食。
而不是向他们推荐,可能在沪城大多数人都吃不起的那些高档餐厅。”
在冯正明坚持下,最终蔡先生和唯靈还是向他妥协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