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你写的诗,登在学校的《文学周刊》里了!”教室里,林茜拿着一本杂志,兴奋地对林奇说。
“啥玩意儿?什么诗?”林奇瞪大了眼睛,不解地问。
“你看看这个,这周的杂志有一篇小诗,叫做《如果》。”
林奇顺着林茜展开的杂志,看到了这首诗:
如果清风驻足枝头的翠绿,还会不会播种秋天的丰茂。
如果双眼不舍那晚霞归去,还会不会看到群星的闪耀。
如果小溪留恋沿途的花朵,还会不会汇入奔腾的江河。
如果你的身边不再只有我,还会不会保持当初的选择。
署名:lq。
一中的课外文艺活动是特色,多年来维护着《文学周刊》的发行,吸引了不少有文学梦的同学投稿。
为了保护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学校对充满青春忧伤的作品网开一面,允许刊登,也允许用匿名、笔名的的方式投稿。
投稿箱设在宿舍楼、教室等多个场所,只要打印出来往里投递即可。当然,网上投稿也是接受的,只是学生们都害怕来源被查到,反而用的不多。
“这一看就是女孩子写的嘛,我哪写的出这个。”
林奇回味着最后一句:如果你的身边不再只有我,还会不会保持当初的选择。心里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挠着,脑海里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画面。
“林茜,你的名字简写,不也是 lq 么,是不是你自己写的?”一位女同学发现了什么,向林茜打趣道。
林茜脸一红,嗓门骤然变地细如蚕丝:“别瞎说,这写的不是早恋么,跟我有什么关系。”
说着悄悄偷瞄了林奇一眼。
事实很快证明了,诗不能是林奇写的。
“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讲讲作文。咱们期中考试,作文非常不理想。大家对于写作还是缺乏基础认知,不知道写什么,经常言之无物。”班主任方老师教的是语文,期中考试收到的试卷,让他受到了严重的内伤。一直到足球比赛结束,才缓过劲来。
“比如说这位同学的作文,我给大家念念:”
“这是晴朗的一天。天是蓝的,湛蓝湛蓝的。风是凉的,清凉清凉的。草是绿的,翠绿翠绿的。花是红的,火红火红的。山是高的,陡峭险高的。人是活的,生动鲜活的。”
“我和朋友们来到了山峰,一望望不到顶,仿佛有神秘的力量将它与世人隔绝。”
“我对着山谷呐喊:你好,有人吗?”
“山谷回答:有人吗,人吗,吗……”
“我对着山谷欢呼:我听见了你的声音!”
“山谷回答:听见你的声音,你的声音,声音,音……”
“我对这山谷吟唱:我一定要爬上去!”
“山谷回答:要爬上去,上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