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钟水库
南充市南部县及周边曾长期干旱缺水,粮食产量低,“吃水贵如油”是当地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1976年,升钟水库工程动工,这是四川省历史上投资最大、工期最长的水利工程。建设高峰期,10万建设大军奋战在工地上,创造了“百日大战”的奇迹。
139亿立方米库容的升钟水库,相当于100个西湖水量。建成时最长的碑垭庙渡槽如巨龙跨涧,将嘉陵江水输送到67万亩农田。曾经的旱区如今稻浪翻滚、麦香四溢,彻底改变农业生产面貌。水库还发展起了生态渔业,其出产的“升钟湖鱼”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周边依托水库打造的乡村旅游带,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
五、金沙江畔:大国工程的气魄与崛起
白鹤滩水库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夏季地表温度可达60c,冬季狂风呼啸。但这里蕴藏着全国近1\/3的水能资源,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2013年,白鹤滩水电站开工建设,建设者们面临着高地震烈度、高拱坝、高水头、大泄量等世界级难题。
通过自主创新,他们研发出世界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浇筑技术,成功解决大坝温控难题。289米高的弧形双曲拱坝屹立江畔,18台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624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9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60万吨。夜晚灯光照亮峡谷,与星空辉映,展现出大国工程的震撼与辉煌。水库的建设还带动了当地交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曾经偏远的山村如今通了高速公路,建起了民宿。
大桥水库
四川省冕宁县曾因电力不足、灌溉不稳制约发展。1993年,大桥水库正式立项,建设者们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上,克服地质断层、缺氧等困难,历时6年建成。93米大坝、658亿立方米库容展现磅礴气势。
它为凉山州工业供能,滋养安宁河流域葡萄园,“阳光玫瑰”远销四方。库区周边的彝族村落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彝族火把节、品尝坨坨肉。水库管理部门还定期组织鱼苗投放活动,维护库区生态平衡。同时,利用水库的落差,开发了小型的漂流项目,成为当地旅游的新亮点。
六、山城重庆:水域奇观的荟萃与嬗变
长寿湖(狮子滩水库)
重庆长寿区的龙溪河,过去水流分散、水患多发。1954年,狮子滩水电站开工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兴建的大型水电站之一。建设者们采用“人海战术”,用木船运输建筑材料,在两年时间里建成大坝。
如今,长寿湖以1027亿立方米库容、203个岛屿成为西南最大人工湖。这里不仅是电力供应基地,更发展为国家级度假区。每年举办的长寿湖国际摩托艇公开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选手,灯光秀、温泉美食节等活动精彩纷呈。在长寿湖的东岸,还建有大型的水上乐园,成为亲子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大洪湖
跨越长寿与邻水的御临河,过去旱涝交替。1958年,大洪河水电站截流形成大洪湖。建设期间,当地百姓积极参与,不少人无偿提供自家的木材用于修建临时工棚。43平方公里水面、16亿立方米库容赋予它“千岛洪湖”美誉。
渔业资源丰富,捕鱼季万船竞发;旅游开发火热,游客可赏湖景、品湖鲜、观候鸟。湖区周边的农家乐推出了特色“全鱼宴”,吸引了大量食客。在大洪湖的湖心岛,还保留着当年水电站的旧址,成为工业旅游的景点。
龙水湖水库
大足区曾面临供水与旅游开发难题,1958年龙水湖水库开工建设。建设者们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石材修建大坝。5000多亩水域集供水、防洪、旅游于一体,与大足石刻交相辉映。
白天游客可以欣赏千手观音等精美石刻,夜晚在湖光月色中泡温泉、品美食。水库周边的温泉富含锶、偏硅酸等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为了保护水质,水库管理部门禁止在库区周边发展工业,同时建设了环湖生态步道,方便市民和游客散步观光。
胜天水库
金刀峡镇过去用水不足,生态待开发。2000年,胜天水库开工建设,建设者们在陡峭的山壁上开凿道路,运输建筑材料。如今,1128万立方米库容如碧玉山间,作为一级水源保护区滋养百姓。
15平方公里湖区、39米水深,“华蓥山人间瑶池”名不虚传。环湖步道上,徒步者与鸟鸣相伴,周边的山林中生长着桫椤、银杏等珍稀植物。为了保护生态,水库周边限制开发,只建设了少量的观景平台和简易的休息设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风貌。
龙安水库
重庆开州区岳溪镇龙安村,岳河曾水患频繁。2010年,龙安水库开工建设,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溶洞、流沙等地质难题。技术人员采用“注浆加固”技术,成功解决问题。如今,龙安水库以科学调度告别水患,12亿立方米年供水量保障10万居民生活。
建设中的感人故事代代相传,一位老工程师为了监测大坝安全,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工地上。如今大坝高高耸立,成为守护一方的坚实屏障。水库周边还建设了小型的湿地公园,种植了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进一步净化水质,同时也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
七、水库的多元生命乐章
巴蜀的水库,是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谱写的壮丽诗篇,其“前世今生”的故事更是其中动人的篇章。它们如同多功能的生命枢纽,在生态调节上,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在水产养殖中,孕育出丰富的渔业资源,满足人们的味蕾与生活需求;在文化旅游方面,以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故事,吸引着八方游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黑龙滩的湿地每年吸引着上万只候鸟栖息,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的红嘴鸥、白天鹅,在这里觅食、嬉戏;升钟湖的花鲢鱼闻名遐迩,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各地;长寿湖的水上森林则是白鹭的天堂,每到繁殖季节,成千上万只白鹭在此筑巢、产卵,场面十分壮观。
这些水库不仅滋养着万物生灵,更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鲁班水库旁的川剧变脸表演,演员们精湛的技艺,让观众们惊叹不已;大深沟水库边的民俗文化节,舞龙舞狮、杂技表演等节目精彩纷呈,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龙水湖畔的石刻艺术展,将大足石刻的魅力进一步发扬光大。游客们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也能触摸到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水库还在科学研究、教育科普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水库周边设立观测站,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水库开展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水利工程的原理和重要性。在白鹤滩水电站,专门建设了科普展览馆,通过模型、vr体验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水电知识。
当夜幕降临,白鹤滩水电站的灯光照亮金沙江峡谷,黑龙滩的月光洒在古寺飞檐,长寿湖的霓虹倒映在粼粼波光中。这些镶嵌在巴蜀大地的水库,既是守护家园的水利工程,也是传承文明的精神丰碑,更是历史变迁的鲜活见证。它们用亘古不变的脉动,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见证着巴蜀大地的沧桑巨变,也将继续书写属于未来的壮丽篇章。无论是过去的艰难开拓,还是如今的蓬勃发展,它们都如明亮的眼眸,深情地凝视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岁月静好,成为巴蜀儿女心中永远的骄傲与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