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的春节,是一场充满巴渝特色的狂欢盛宴。古镇入口处,巨大的红灯笼高高悬挂,“福”字剪纸贴满了家家户户的门窗,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舞龙舞狮队伍是春节的主角,彩龙在街巷中穿梭,龙身由数十节组成,在舞龙者的操控下,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俯冲而下,龙珠引领着方向,龙身随着鼓点的节奏舞动,鳞片在阳光下闪烁,仿佛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游走在古镇间。舞狮者配合默契,狮子时而眨动着灵动的双眼,时而调皮地甩头,时而高高跃起采下高悬的彩球,引得围观人群阵阵欢呼。
除了舞龙舞狮,古镇还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写春联的摊位前,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为居民和游客送上饱含祝福的春联;剪纸艺人指尖翻飞,红纸在他们手中瞬间化作栩栩如生的福字、生肖图案,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新年装饰。街边的小吃摊香气四溢,陈麻花、烤红薯、糖炒栗子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孩子们手里拿着糖葫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人群中嬉笑打闹。夜幕降临,古镇的灯笼全部点亮,古街被映照得通红,宛如一条红色的丝带,人们漫步其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享受着节日的欢乐。
(二)阆中古城:古韵悠长的迎春盛典
阆中古城的春节,处处彰显着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从腊月开始,古城就进入了迎春模式,街道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和彩灯,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当属“秀才赶考”“张飞巡城”等民俗表演。身着古装的演员们,扮成古代的文人、武将,在街道上巡游。扮演秀才的书生们,身着青衫,头戴儒巾,手摇折扇,神态悠然,一路吟诗作对;张飞的扮演者则身披铠甲,豹眼圆睁,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随从队伍,所到之处,百姓纷纷驻足观看,喝彩声不断。
夜晚的阆中古城,更是美轮美奂。古城的花灯纷纷亮起,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古城装扮成一片绚丽多彩的灯海。有仿照古代建筑造型的宫灯,精致的飞檐、雕花尽显古韵;也有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花灯,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场景栩栩如生。猜灯谜活动热闹非凡,古色古香的灯笼上挂着巧妙的谜题,男女老少纷纷驻足思索,猜对者还能获得小礼品,欢声笑语在古城的夜空飘荡。此外,春节期间的阆中古城还会举办传统的祭祀活动,人们在庙宇中虔诚地祭拜祖先和神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三)龚滩古镇:乌江畔的土家风情年
龚滩古镇的春节,充满了浓郁的土家风情。腊月里,土家阿婆们就开始忙着制作腊味,将新鲜的猪肉用盐、花椒等调料腌制后,挂在火塘上方烟熏,经过一个多月的熏制,腊肉变得黝黑发亮,香气四溢。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屋,贴上土家特色的剪纸和对联,门上还会挂上象征吉祥的菖蒲和艾草。
春节期间,龚滩古镇会举办盛大的摆手舞活动。夜幕降临,古镇广场上燃起熊熊篝火,土家男女老少身着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摆手舞。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模仿着狩猎、农耕等生活场景,舞姿粗犷而热烈,口中还唱着古老的土家民歌,歌声在乌江两岸回荡。此外,土家的哭嫁表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待嫁的姑娘在闺房中,用悠扬婉转的歌声哭诉对父母的不舍,歌词即兴创作,情感真挚动人,常引得听众热泪盈眶。乌江面上,还会举行独特的放河灯活动,人们将亲手制作的河灯放入江中,点点烛光随着江水漂流,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四)李庄古镇:抗战文脉中的新春传承
李庄古镇的春节,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还融入了独特的抗战文化元素。春节期间,古镇会举办“抗战文化展”,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回顾当年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学术机构在李庄的艰苦岁月,让人们铭记历史。在张家祠,还会有传统的祭孔仪式,身着汉服的学生们庄重地向孔子像行礼,诵读经典,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李庄的春节美食也是一大特色,除了着名的李庄白肉,还有黄粑、叶儿粑等传统小吃。黄粑用糯米和黄豆制成,香甜软糯,带着竹叶的清香;叶儿粑用新鲜的糯米粉做皮,内馅有甜有咸,口感丰富。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这些美食,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此外,李庄古镇还会举办舞龙舞狮、川剧表演等活动,热闹非凡。舞龙队伍会沿着古镇的青石板路巡游,为居民和游客送上新春的祝福;川剧演员们则在戏台上表演变脸、喷火等绝活,精彩的演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五)西沱古镇:巴盐古道上的节庆欢歌
西沱古镇的春节,与巴盐文化紧密相连。春节前夕,古镇会重现“盐帮开市”的热闹场景,演员们扮成盐商、挑夫,沿着云梯街吆喝前行,再现当年“盐巴古道响叮当,背夫号子震山梁”的盛景。街道两旁的店铺也会推出与盐相关的特色商品和美食,如盐焗鸡、盐皮蛋等,让游客品尝独特的巴盐风味。
春节期间,西沱古镇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土家摆手舞、傩戏表演轮番上演,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展示土家文化的魅力。傩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演员们戴着面具,通过夸张的动作和唱腔,祈求神灵保佑,驱邪避灾。此外,古镇还会举办猜灯谜、放烟花等活动,夜幕降临时,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云梯街,与古镇的灯火交相辉映,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
(六)罗城古镇:船形街巷里的欢乐年俗
罗城古镇独特的船形布局,为春节增添了别样的趣味。春节期间,凉厅街成为欢乐的海洋,街边的茶摊、小吃摊热闹非凡,老人们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喝着盖碗茶,摆着龙门阵;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打闹,手里拿着糖画、等传统小吃。戏台上,川剧表演从早到晚不断,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喝彩声此起彼伏。
罗城古镇的春节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龙灯巡游”。舞龙队伍从古镇的一端出发,沿着船形街巷缓缓前行,龙灯在夜色中闪烁,宛如一条游动的火龙。巡游过程中,龙灯会在每家每户门前停留,为居民送上新春的祝福,主人家则会点燃鞭炮,迎接龙灯的到来,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外,古镇还会举办书法展览、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展示古镇的风土人情和居民的精神风貌,让游客在感受传统年俗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罗城古镇独特的文化魅力。
七、匠人:时光里的坚守者
(一)磁器口:麻花匠人手中的岁月酥香
在磁器口古街深处,陈麻花作坊的木门永远透着温暖的油香。清晨五点,当第一缕微光还未照亮青石板路,72岁的陈师傅已系好靛蓝色围裙,开始一天的忙碌。他的双手布满老茧,却能精准感知面团的温度——30c的水温、40分钟的醒面时间,这些数字早已刻进肌肉记忆。
“麻花要酥脆,秘诀就在‘三叠九折’。”陈师傅边说边将发酵好的面团搓成细长条,熟练地交叉叠放,三根面条在指尖翻飞缠绕,眨眼间便成了精巧的麻花雏形。油锅滋滋作响,他手持长筷,不时翻动着锅中的麻花,金黄的油花溅在围裙上,与晨光交织成跳动的音符。如今,作坊虽引入了机械辅助,但关键工序仍坚持手工操作。陈师傅的儿子小陈在旁打下手,年轻人一边用手机直播制作过程,一边向网友讲解:“这是我们家祖传的十八味香料配方,花椒必须用汉源的,冰糖得敲成绿豆大小的碎粒。”
作坊墙上挂着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陈家三代人守着这口油锅的岁月。从挑着扁担沿街叫卖,到拥有自己的店铺,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那份对传统工艺的执着。每当有游客问起是否担心手艺失传,陈师傅总会笑着指向正在学习和面的小孙子:“只要这双手还能揉得动面团,磁器口的麻花香就断不了。”
(二)阆中:醋坊里的微生物诗篇
走进阆中保宁醋坊,空气中浮动着醇厚的酸味,仿佛时间都被酿进了这股独特的气息里。68岁的王师傅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揭开陶缸的竹编盖子,用长柄木勺舀起一勺醋醅,琥珀色的液体在晨光中泛着柔光:“这缸醋已经陈酿了三年,正是最香的时候。”
保宁醋的酿造是一场与微生物的漫长对话。王师傅抓起一把粉碎后的小麦,仔细检查颗粒大小:“磨得太细容易糊,太粗又发酵不透。”从蒸料、制曲到酒精发酵、醋酸发酵,每个环节都暗藏玄机。夏季高温时,他每天要巡视醋缸十余次,用手感受缸壁温度;冬季寒冷,便要给醋缸盖上厚厚的棉被。“微生物就像调皮的孩子,得顺着它们的性子来。”王师傅笑着说。
作坊角落摆放着一排百年老缸,内壁附着厚厚的“醋衣”,这是历代匠人传承的“活宝贝”。新酿的醋必须在老缸中汲取“醋魂”,才能拥有独特的风味。如今,王师傅开始尝试将现代检测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实验室里的ph计与古老的陶缸并肩而立,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共生。
(三)平乐古镇:竹编艺人指尖的山水诗
古榕树下,55岁的竹编艺人周大姐正专注地编织一个茶筅。她的指甲被竹篾磨得发亮,手中的篾丝细如发丝,却能在指间灵活穿梭。“这是青神竹编的‘薄如蝉翼’技法,篾丝要剖到01毫米。”她拿起一根竹子,熟练地用篾刀破成竹片,再层层剥离,动作行云流水。
平乐竹编讲究“观物取象”,周大姐的作品中,熊猫憨态可掬,山水意境悠远。编织大型屏风时,她会先在宣纸上勾勒草图,再将图案拆解成竹编语言。“竹丝的走向就是线条,疏密决定明暗。”她指着一幅《漓江烟雨》屏风解释道,画面中,细密的竹丝模拟江水波纹,稀疏处则表现远山云雾,立体感呼之欲出。
为了让竹编走进现代生活,周大姐与设计师合作,推出了竹编灯具、首饰盒等文创产品。她的工作室里,年轻学徒们正用电脑设计图稿,传统技艺与时尚元素碰撞出全新火花。“竹编不仅是手艺,更是平乐人的生活哲学。”周大姐抚摸着新完成的竹编茶席,眼中满是自豪。
(四)李庄古镇:白肉刀客的极致追求
在李庄白肉馆后厨,42岁的张师傅正在展示他的绝技——“薄如蝉翼,透光见字”。他手持特制的长刃片刀,将煮熟晾凉的二刀肉平放在案板上,手腕轻转,刀锋如游鱼般切入肉中。眨眼间,一片长30厘米、薄02毫米的肉片便落在盘中,透过肉片,报纸上的字迹清晰可见。
“切白肉讲究‘稳、准、狠’,手不能抖,刀不能偏。”张师傅边说边示范,锋利的刀片与案板接触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节奏均匀而稳定。为了练出这手绝活,他曾用萝卜、冬瓜反复练习,整整三年才敢动刀切肉。
白肉的灵魂不仅在于刀工,更在于调料。张师傅的蒜泥要捣成细腻的蓉状,辣椒油需用二荆条与朝天椒按比例调配,再浇上滚烫的菜籽油,激发出独特的香气。每当食客惊叹于白肉的美味,他总会说:“好手艺离不开好食材,更离不开一颗敬畏之心。”如今,他的徒弟们已能独立掌刀,但张师傅仍坚持每天亲自把关,确保每一片白肉都达到极致。
(五)西沱古镇:盐帮菜传人锅里的江湖
西沱古镇的“盐帮食府”内,58岁的赵大厨正在炒制经典的盐煎肉。他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片,放入锅中干煸,随着油温升高,肉片逐渐蜷缩,金黄的油脂缓缓渗出。“这道菜不放一滴油,全靠肉自身的油脂。”赵大厨说着,加入本地的七星椒、永川豆豉,锅中顿时香气四溢。
作为盐帮菜第四代传人,赵大厨对食材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辣椒必须用石柱产的,豆豉要用手工发酵半年以上的,就连葱姜蒜的配比都有严格规定。他的厨房保留着古老的“三炒三焖”技法:炒肉、炒料、炒香,焖味、焖色、焖形,每一步都需精准把控火候。
为了传承盐帮菜文化,赵大厨在古镇开设了烹饪课堂。他手把手教学员辨别香料:“八角要选八个角完整的,桂皮得有天然的卷曲纹路。”课堂上,学员们围在灶台前,看着赵大厨将简单的食材变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仿佛穿越回了当年盐商云集的繁华岁月。
(六)罗城古镇:川剧脸谱画师笔下的众生相
在罗城古镇的川剧脸谱作坊里,60岁的李老师正用勾线笔细致地描绘脸谱。他的调色盘上,石绿、朱砂、花青等天然颜料鲜艳夺目,墙上挂满了已完成的作品——红脸的关羽、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每一张脸谱都仿佛蕴含着鲜活的灵魂。
“画脸谱讲究‘寓褒贬,别善恶’。”李老师拿起一张张飞的脸谱解释道,“黑色代表刚正,蝴蝶形的眉子表现他的勇猛,嘴角的笑意又透出憨直。”他的画笔在宣纸上游走,粗线条表现豪放,细线条勾勒细腻,寥寥几笔,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
为了让传统脸谱艺术焕发生机,李老师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创作。他的作品中,有戴着墨镜的川剧熊猫,也有穿着汉服的动漫人物,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艺术要与时俱进,但根不能丢。”李老师说着,翻开一本手绘的《脸谱谱式大全》,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数百种传统谱式,这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
八、离别:青石板上的回望
暮色漫过巴蜀古镇的檐角,青石板路在晚风中泛着温润的光。我拖着步子,将离别藏进行囊的褶皱里,每一步都似踩在记忆的琴弦上,弹拨出悠长的余韵。磁器口的陈麻花油纸还沾着作坊里的烟火余温,指尖轻触,仿佛又听见油锅的滋滋声;舌尖上,阆中保宁醋的酸韵仍在萦绕,像极了古城临别时欲说还休的叮嘱;耳畔边,龚滩的乌江号子混着平乐奶汤面升腾的热气、涞滩晨钟暮鼓的余韵,织成细密的网,缠住归人的心。
转身回望,李庄古镇的白肉刀光、西沱云梯街的盐帮吆喝、罗城凉厅街的川剧唱腔,都在夕阳里渐渐模糊却愈发清晰。磁器口老茶馆的竹椅还空着半席,竹篾缝隙里嵌着未散的茶香;阆中醋坊的陶缸仍在呼吸,微生物在岁月里酝酿着下一季的醇厚;平乐竹编艺人的篾刀停在半成品的边缘,竹丝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等待未完的故事。
古街的灯笼在暮色中次第亮起,宛如一串会发光的诗句。街边店铺的木门半掩着,老匠人仍弓着背忙碌——李庄白肉师傅的刀刃在案板上划出细密的银光,西沱盐帮菜传人翻炒时的锅铲与铁锅碰撞出清脆的韵律,罗城脸谱画师的笔尖悬在宣纸上方,似要落下又止。茶馆里的说书声、戏台上的唱腔,依旧不紧不慢地流淌着,时光在这里仿佛被揉成了绵软的面团,任岁月如何拉扯,都保持着原有的温度。
那些在古镇邂逅的面孔,此刻都化作记忆里温暖的剪影。磁器口卖糖画老人手腕轻抖,拉出的金丝糖线在暮色中凝固成永恒的弧度;阆中酿醋师傅布满裂纹的手掌贴着陶缸,感知着微生物的呼吸节奏;平乐竹编大姐被篾丝磨亮的指甲,在竹片上刮出沙沙的声响。还有西沱古镇挑着扁担的老货郎,竹扁担的吱呀声与叫卖声一起消散在云梯街的拐角;罗城川剧演员油彩未卸的眼角,藏着戏里戏外的人生百态。
离古镇渐远,石板路上的故事却愈发清晰。磁器口麻花香里的市井喧嚣,阆中古城醋香中的千年底蕴,龚滩吊脚楼下的悠悠江声,都在心底悄然生根。李庄白肉的薄如蝉翼里藏着匠人的执着,西沱盐帮菜的香辣醇厚中浸着古道的沧桑,罗城川剧脸谱的浓墨重彩间绘着众生的悲欢。或许在未来某一天,当某个相似的味道、某段熟悉的旋律不经意撞入生活,这些沉睡的记忆便会瞬间苏醒,如同春日的藤蔓,从心灵的褶皱里肆意生长,挠得人心头泛起涟漪。
回头望去,古镇已化作群山间的一抹剪影,青石板路蜿蜒成游子心中的脐带,一端系着现实,一端连着乡愁。巴蜀古镇是时光褶皱里永不褪色的烟火长卷,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生活的真味,每一片黛瓦都流淌着岁月的诗意。历史不是陈列在玻璃柜中的冰冷展品,而是茶馆里飘着热气的盖碗茶,是戏台上翻飞的水袖,是匠人手中代代相传的老技艺;烟火也并非扰人的喧嚣,而是清晨奶汤面蒸腾的雾气,是节庆时舞龙的欢腾,是邻里间闲话家常的温暖。
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坐在青石板路上,晒着慵懒的太阳,向每一个路过的人,娓娓讲述着时光的故事。那些关于生活、关于传承、关于诗意与烟火的篇章,让每一个离开的人都满怀眷恋。因为人们知道,这份独属于巴蜀古镇的韵味,永远在时光深处静静守候,等待着下一次相逢,等待着新的故事在此落笔,让这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古镇长卷,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舒展,永远焕发着迷人的光彩。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记忆,走向远方,却又在心底默默期待,与巴蜀古镇的下一场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