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元邦恼怒。
不过柳朝明说的对,躲在暗处观察总比呈现在舞台上要好,萧元邦深谙这句话的妙处。
那他现在便像什么都听不懂似的,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萧元邦的视线再转向萧恒,内心欣慰不少。
萧恒比萧衍晚了半个时辰出生,看起来却比萧衍意气风发,他正是接受历练的年纪,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
在萧元邦记忆里,萧恒善于聆听,饱读诗书,从不多说一句话。
很小的时候,萧元邦就见过萧恒一个人蹲在御花园观察蚂蚁,还给夫子写了一篇蚂蚁搬家的论述,夫子哭笑不得。
如今的小伙子已经有了大人的模样,萧元邦很欣慰,“你们这一路可有见闻?”
萧衍:“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这都是父皇治国有方,扬我大胤国威。”
萧恒不这么想:“北梁一片荒漠,边境百姓生活艰难,粮食短缺,官粮不足以维系百姓的基本生活。”
萧衍听到萧恒的回答,眉头蹙得更紧:“二弟也不能一面之词,北梁被我们打服,至少保三年太平,这三年朝廷减轻赋税,百姓安心生活,很快就会富足。”
萧恒不想理论,不过也说出心中所想,“靠近北梁两座城池,壮丁都被抓去打仗,如今老弱妇女孩童居多,北梁天气苦寒,每年只有春夏可以播种,即使减轻赋税,靠这些人的能力,勉强吃饱。”
萧恒冲萧元邦一抱拳,“父皇,边垂小镇缺人,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萧元邦看向柳朝明,“柳国公,这件事交给你,既然二皇子刚从北梁回来,对那边比较熟悉,你们联合户部,寻出相应办法,北梁边境太平,京城才会太平。”
柳朝明,“臣接旨。”
萧衍见萧恒抢了风头,不太高兴,面上尽量带着笑容,眼底冰冷。
他这个二弟,是他最有力的劲敌,待他登顶皇位那一天,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他。
萧元邦道,“你们两兄弟辛苦,这次离京这么长时间,想必思念京城,晚上朕设家宴,为你们兄弟接风。”
萧衍,萧恒感谢。
萧元邦继续道,“鞑靼使团几日前进京,这是朝廷大事,明日你们都去见见使节,另有一件大事,鞑靼提出和亲,朕已经答应安平公主嫁给鞑靼王子多坦。”
萧恒听闻猛抬头,“安平?”
那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妹妹,萧恒难掩心中波澜,“安平才十五岁。”
萧元邦看向萧衍,他垂着头,看不出心中所想。
萧元邦问,“衍儿也觉得父皇的决定过于草率?”
萧衍面色从容,道,“皇家公主自古的使命即是江山社稷,儿臣不觉不妥,只是芙儿从小看着她长大,做哥哥的心中难免不舍。”
萧元邦装作很欣慰。
萧恒上前一步,“父皇,儿臣这句不当讲,可这里没有外人,儿臣总以为鞑靼善战,对大胤的觊觎之心从没变过,假如有一天开战,芙儿怎么办?”
萧元邦不语。
萧衍道,“父皇,儿臣以为,鞑靼虽有心,不论财力,人力都不及大胤,朝廷多派些人手在边疆驻守,筑高墙,养精兵,小小鞑靼,还不足为惧。”
萧元邦看向柳朝明。
柳朝明垂眸,大皇子提出这两点其实与他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谋而合。
只不过柳朝明可不认为鞑靼不足为惧。
柳朝明复议,“臣支持大皇子的提议,只是小小鞑靼这四个字臣不认同,鞑靼王这二十几年间吞并了其他部落,一家独大,假如鞑靼王联合其他部落攻打大胤,我们迎战,不损三千也损两百,鞑靼不小,甚至有朝一日可能成为大胤最强大的对手。”
萧衍嘴角轻翘。
萧元邦道,“此事从长计议,柳国公,待鞑靼使团离京,我们再行定夺。”
萧恒已经从萧芙和亲的震惊中缓过来,缓缓道,“父皇,儿臣还有一事,儿臣与柳国公的想法一样,未雨绸缪,如今北梁迎来短暂太平,如若北梁崛起,对我大胤也是威胁。”
这点柳朝明也曾提过。
萧元邦很欣慰,“恒儿,既然你想到这个问题,那么解决办法呢?你可曾考虑过?”
萧恒上前一步,“国与国之间无非是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如今北梁投降,因为国力不足,臣最担心北梁与鞑靼联合,大胤地处中央,左右夹击十分难受。”
萧元邦问,“你为何会有这番考虑?”
萧恒,“北梁与鞑靼联姻,不日后,梁王小女儿也会嫁进鞑靼,儿臣刚才为何这般震惊,芙儿嫁到鞑靼,将过什么样的日子?”
这件事萧衍不知道,他侧头看向萧恒,“这件事你为何从未与我提及?”
萧恒淡淡道,“如若芙儿不嫁多坦,即使北梁与鞑靼联姻,山高水远,我们也有制衡的办法,芙儿如若嫁过去,就不是北梁与鞑靼对我大胤左右夹击的事情了。”
萧元邦深深蹙眉。
四个人都没说话,房间落针可闻。
半晌,萧元邦道,“安平公主和亲已成定局,朕已经答应鞑靼,并且交换了庚帖,至于安平过去鞑靼以后会怎么样,朕会与她详谈,你们兄弟二人不必再担心。”
萧恒难掩心伤。
萧衍低头不语。
萧元邦道,“朕很欣慰你兄弟二人如今可以替朕独挡一面,兄弟连心,大胤是萧家的,也是你们兄弟二人的,不管将来你们谁坐到朕这个位置,朕希望你们可以念着手足之情共同守护萧家江山。”
萧元邦知道未来不可控,还是忍不住叮嘱兄弟二人。
“从前朕是皇子的时候,觉得皇帝这个位置无限荣耀,可等朕真的登基,发现责任大于权利,臣子说好话,朕怕糊弄朕,臣子进忠言,朕又觉刺耳,每日看奏章至子时,就怕做错决定陷百姓于水火。”
萧恒抬头看向萧元邦,眼中显慈悲。
萧元邦笑笑,“恒儿说得没错,国与国之间无非是大利小利,今日背靠背明日就可能兵刃相见,朕时常夜不能寐,想找到平衡之法,柳国公带回鞑靼议和书时,朕才明白,唯有拳头才是硬道理。”
柳朝明含笑点头,挺直脊背。
萧元邦语重心长,“朕希望你们兄弟明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唯有自身强大,外敌才不敢进犯,从今往后,加强国力,时刻提高警惕,管它鞑靼还是北梁,决不让他们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