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夏澜已经坐在村委会的电脑前,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屏幕上是一份详尽的《云溪村旅游发展风险评估报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间,用红色标注着几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游客投诉率环比上升15,网络差评增加20,民宿入住率首次出现下滑
\"夏书记,您要的数据我都整理好了。\"大学生村官小林推门进来,递上一沓打印材料,\"这是过去一个月各平台的游客评价汇总。\"
夏澜接过材料,快速浏览着用黄色荧光笔标出的关键信息:\""商业化严重"、"原味消失"、"物价偏高"果然和我想的一样。\"
她站起身,走到墙上的白板前,拿起红色记号笔写下\"危机预警\"四个大字。白板旁边贴着云溪村最新的荣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奖状,金灿灿的边框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通知全体村干部,九点紧急会议。\"夏澜的声音有些沙哑,昨晚她几乎通宵分析了这些数据,\"是时候建立我们的预警机制了。\"
会议室里,村干部们传阅着夏澜整理的资料,脸色越来越凝重。老支书赵德柱的旱烟一口接一口,眉头皱成了\"川\"字;杨大嫂不停摇头叹气;李强则盯着手机屏幕,反复刷新着某条差评的回复。
\"各位,\"夏澜敲了敲桌子,\"云溪村发展太快,问题也开始暴露了。上周有游客投诉王嫂家的民宿卫生不达标;前天微博上有人发视频吐槽我们的竹编产品价格虚高;昨天又有人发帖说"七仙女表演商业化严重"\"
她点开投影仪,屏幕上显示出一条短视频:拥挤的七仙女井旁,商贩高声叫卖,游客排队打卡,背景音是博主略带嘲讽的解说:\"传说中的仙境?不如说是小商品市场!\"
视频点赞数已经突破50万,评论区充斥着\"太失望了\"、\"原生态已死\"等负面评价。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这些天大家都沉浸在发展的喜悦中,没人注意到暗涌的危机。
\"夏书记,\"老支书终于打破沉默,\"咱们村是有点太热闹了昨天我去古井打水,排队排了半小时,都是等着拍照的游客。\"
李强补充道:\"更糟的是,周边村子开始模仿我们,有的甚至直接抄袭"仙缘云溪"的品牌元素,价格却比我们低一半。\"
夏澜在白板上画了三个圆圈,分别标上红、黄、蓝:\"我提议建立三级预警机制。蓝色是日常监测,包括游客满意度、网络舆情、设施运行等基础指标;黄色是中度预警,针对集中出现的投诉或负面评价;红色是紧急危机,比如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
她详细解释了每种预警的应对方案:蓝色预警每日例会讨论;黄色预警成立专项小组,48小时内制定解决方案;红色预警则全村动员,启动应急预案。
\"这不是小题大做。\"夏澜环视众人,\"云溪村现在名声在外,一点小问题都可能被放大。我们必须跑在危机前面。\"
会议通过了预警机制方案,并成立了由夏澜任组长的应急小组。散会后,夏澜立刻着手第一项工作——梳理当前已达到\"黄色预警\"的问题。
清单令人心惊:民宿卫生标准不统一、商品价格混乱、表演项目商业化过重、交通拥堵、游客超载每个问题背后,都是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漏洞。
当天下午,夏澜召集全村商户开会,宣布实施\"五统一\"标准:统一卫生要求、统一明码标价、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投诉渠道、统一品牌标识。同时限制每日游客接待量,取消过度商业化的表演项目,恢复七仙女井的宁静氛围。
\"这不是限制大家赚钱,\"夏澜耐心解释,\"而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如果云溪村口碑垮了,谁还会来?\"
多数村民表示理解,但也有抱怨声。王嫂嘟囔着:\"打扫那么干净干啥?农村不都这样\"卖山货的老陈则不满价格管控:\"我家的竹笋品质好,凭啥不能多卖几块钱?\"
夏澜没有强行压制,而是组织他们去隔壁县一个因管理不善而衰落的旅游村参观。看到那里冷清的街道和关张的店铺,原本牢骚满腹的村民们都沉默了。
回村的大巴上,王嫂主动坐到夏澜身边:\"夏书记,我想通了。明天就按标准重新收拾房间,您派人来检查吧。\"
预警机制运行一周后,效果初显。差评率下降了30,某旅游公众号还专门发文称赞云溪村的\"整改决心\"。但夏澜清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一个闷热的午后,夏澜正在整理材料,手机突然疯狂震动——是应急小组群里的消息。李强连发了三条短视频:村后山古道部分塌方,碎石滚落,幸好没有游客受伤;紧接着是气象局的暴雨红色预警;最后一条是县旅游局的通知,要求各景区做好防灾准备。
夏澜立刻启动红色预警。广播响彻全村:\"全体村民注意!暴雨将至,请立即按预案行动!重复,立即按预案行动!\"
村民们迅速各就各位。应急小组兵分三路:老支书带人巡查危房,动员低洼地带居民转移;李强负责检查电路和排水系统;夏澜则赶往游客中心,组织疏散游客。
天空越来越暗,雷声由远及近。游客中心挤满了不知所措的游客,孩子们被雷声吓得哇哇大哭。
\"各位游客朋友,\"夏澜拿起扩音器,声音镇定而清晰,\"暴雨即将来临,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建议您暂时留在游客中心或就近民宿。已经安排专人负责各位的食宿,所有费用由村里承担。\"
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不满地嚷嚷:\"我们大老远跑来,就这么被困着?你们该提前预警啊!\"
夏澜正要解释,手机又响了。是交通局的通知:进村道路发生山体滑坡,正在抢修,预计至少需要12小时。
她深吸一口气,调整策略:\"各位,既然暂时无法离开,不如体验一下真正的乡村生活?我们准备了特别活动——暴雨中的云溪村。\"
很快,游客们被分成几组。年轻人跟着李强学习用传统方法加固房屋;亲子家庭在杨大嫂带领下学习制作雨天小吃;老人们则聚在文化站,听老支书讲\"古人与自然灾害\"的传说
意外的安排反而让游客们兴致勃勃。社交媒体上,被困游客自发晒出\"暴雨特别体验\"的照片和视频,配文\"因祸得福\"、\"最难忘的旅行\"。那条曾经引发危机的短视频博主也发来私信,请求前来做一期\"真实云溪村\"的报道。
暴雨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夏澜几乎没有合眼,不断巡查各安置点,协调物资调配。当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时,她站在村口,望着被泥石流冲毁的一段道路,既疲惫又庆幸——幸好预警及时,没有人员伤亡。
危机过后,夏澜趁热打铁,完善了预警机制。她在村委会设立了\"危机预警中心\",配备实时监控系统;组建了村民志愿巡逻队,每天汇报隐患;还与县气象局、交通局建立了直通渠道,提前获取预警信息。
最让夏澜欣慰的是村民意识的转变。老支书赵德柱主动请缨负责古道安全检查,每天拄着拐杖巡查陡峭路段;杨大爷的竹编工坊贴出了\"质量问题包退换\"的承诺;连最爱占小便宜的老陈也开始明码标价,还主动给游客抹零头。
\"现在咱们村的金字招牌得靠大家维护。\"老支书在村民大会上的一句话,让夏澜眼眶发热。
然而,就在一切向好之际,一封匿名举报信打破了平静。夏澜在村委会信箱里发现了一个没有署名的信封,里面举报某合作企业暗中收购村民房产,意图开发商业地产。更令人不安的是,信中提到的几个村民确实近期有异常举动——王嫂突然翻修了房子却不见营业,李大爷的儿子从城里回来谈了什么项目
夏澜将信锁进抽屉,决定暗中调查。当晚回家,她帮母亲整理旧物时,无意中发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永远记住我们的约定。——周文渊\"
那个签名,与举报信上的字迹如出一辙。
窗外,雷声隐隐,山雨欲来。
[危机预警,提前防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