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阿木,就坐在苏哲的旁边,他的声音还有些怯生生的,但每一个字,都唱得无比认真。他怀里,紧紧抱着那只打着“石膏”,画着爱心的木头小鸟。
夏婉晴走过去,轻轻地,将头靠在了苏哲的肩膀上。
看着眼前这一幕,她的心里,被一种从未有过的,名为“幸福”的情绪,填得满满当当。
她彻底懂了。
这个男人所有惊天动地的行为,其最深处的源头,或许仅仅是,他想为自己的女儿,建立一个足够温柔、足够温暖的世界。
却在不经意间,照亮了所有路过的人。
可就在这时,一个新的,更深的疑惑,悄然浮现在她的心底。
这种精准地识别、并修复心灵创伤的能力,几乎像是最顶级的心理干预。
这……真的仅仅是靠“爱”,就能解释的吗?
在嘎子村的最后一个清晨,阳光第一次,照进了那间窗明几净的,崭新的多媒体教室。
图书馆里,崭新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满了从城市运来的书籍,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些精美的封面,像是抚摸着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藏。
离别的时刻到了。
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自发地站在村口,每个人的手里,都捧着些什么。一篮子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土豆,几个热乎乎的煮鸡蛋,一双纳得密密实实的布鞋……
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最诚挚的感谢。
阿木拉着苏哲的衣角,没有哭,只是仰着头,把那只修复好的木头小鸟,举到了苏哲面前。
然后,他用已经清晰了很多的声音,一字一句地,唱起了那首已经学会的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一个孩子起头,所有的孩子都跟着唱了起来。
清脆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歌声,在贫瘠的黄土高坡上回荡。随行的摄制组,镜头后的工作人员,全都红了眼眶。
这不再是一场作秀,也不是一次简单的公益。
这是一场,关于治愈与被治愈的,双向奔赴。
就在这时,几辆同样印着logo,但明显更加豪华的越野车,从山路的另一头开了过来。车上下来一群西装革履,与这里格格不入的人。
他们是gvm集团派来的“精准扶贫考察队”。
带头的项目经理,本来是抱着一种审视和挑剔的心态来的。他想看看,苏哲到底玩了什么花样,能把公益做成全球爆款。
可当他看到那座崭新的校舍,看到那群孩子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特别是看到那个叫阿木的小男孩,主动把一个煮鸡蛋塞进夏婉晴的手里时,他彻底愣住了。
他从村长老王那里,听说了阿木的故事。
那一刻,他手里那份厚厚的,充满了商业模型的“扶贫计划书”,显得无比苍白可笑。
他走到苏哲面前,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苏先生,我们……才是来上课的学生。”
苏哲只是笑了笑,扶起了他。
“这里,以后就拜托你们了。”
没有嘲讽,没有说教。只有一份最平等的托付。
gvm的项目经理,看着苏哲一行人远去的车队,第一次感到脸上火辣辣的。不是因为羞辱,而是因为,由衷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