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想请问,为什么是斗争?为什么不是建设?不是发展?”
郑仪丝毫不怯,声音沉稳有力:
“正因为要建设,才要斗争;正因为要发展,才要斗争。”
“改革本身就是一场斗争,与固化的利益格局斗争,与陈旧的思维定式斗争,甚至”
他微微停顿。
“与自己的惰性、私心和畏惧斗争。”
这番话落地,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没有人反驳,不是因为不敢,而是因为不能。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发扬斗争精神”,中央文件中也反复提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郑仪的论述完全符合最高层的政治精神,从党性理论上无可挑剔。
周作树突然抚掌而笑:
“说得好!”
他的掌声在寂静的教室里格外清脆:
“郑仪同志不仅回答了问题,还给我们上了一课。”
“没错,事业就是斗争!”
周作树转向全班,掷地有声地说道:
“改革需要斗争精神!发展需要斗争勇气!”
“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意味深长:
“如何斗争?与谁斗争?为什么斗争?”
“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说完这番话,周作树没有再继续讨论,而是翻开讲义:
“现在我们进入正课内容”
李明哲盯着郑仪的侧脸,指间的钢笔无声地转动着。
他想起临行前,程安书在办公室里对他说的话:
“郑仪这个人,能用则用,不能用……就要想办法限制。”
当时的李明哲并未放在心上。
在他眼里,郑仪不过是个刚入仕途的新锐干部,纵然才华横溢,但也只是个需要打磨的璞玉,远未到需要程安书亲自叮嘱的地步。
可现在……
他终于明白了程安书的担忧。
郑仪对“事业即斗争”的论断,不仅仅是理论回答,而是一种政治立场的宣示。
他不仅理解改革的大势,甚至已经在用近乎于中央层次的眼光审视江东的问题,他不是在探讨“要不要改革”,而是在强调“如何改革、如何斗争”。
这种格局,远超派系之争。
程安书派他来特训营,本就是让他近距离观察、评估甚至引导郑仪的动向。
若郑仪可塑,便拉拢至稳健派麾下;若不可控,则设法限制他的影响力。
可是现在,李明哲突然意识到,郑仪的视野已经超出了程安书的预判。
郑仪不是那种能被派系之争局限的干部,他的眼光已经落在了江东之外,落在中央层面,甚至落在整个国家改革的大势上。
这样的人,要么顺势而为,成为引领时代的弄潮儿;要么……就会成为各方势力争相压制的公敌。
李明哲轻轻合上笔记本。
他已经有了决断。
郑仪这样的人,不能用“拉拢”或者“限制”的思维去对待,只能用”合作”的方式去接触。
而合作的前提,是价值互换。
李明哲需要找到郑仪真正在意的东西。
是权力?
是事业?
还是某种更高层次的理想?
这些问题,将决定他后续的行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