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吧,胡惟庸的侄女差点成了当朝太子妃,他自己也是恩宠不断,明明不再是,可偏偏在皇宫里反而更加自在。
就连朱重八有什么事也喜欢找胡惟庸商量,而胡惟庸总能想出各种奇特的解决办法。
这风头、这恩宠,不比他这位老师更盛?
此刻宴席上,琢磨胡惟庸的远不止李善长一人。
刘伯温也半眯着眼,端着酒杯看向胡惟庸。
他有些看不透胡惟庸的所作所为了。
原本他以为胡惟庸是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情,想全身而退,才离开官场蛰伏保命。
可没想到胡惟庸后来的种种举动却打破了这种看法。
平日里低调,有时却又大出风头,这到底是想退隐还是想崛起?这人究竟在想什么?难不成胡惟庸看到了什么自己没看到的东西?一时间,刘伯温觉得胡惟庸身上的谜团愈发深不可测。
另一边的杨宪对胡惟庸的看法则简单得多。
他只有一个念头——羡慕!实实在在、完完全全的羡慕。
那种在皇帝面前挥洒自如、相敬如宾的自在,怎能不让人羡慕?此时此刻,仿佛整个宴席上,胡惟庸的身份都与他们不同了。
明明他们都是朱元璋的臣子,可偏偏胡惟庸却隐隐成了朱元璋的朋友?这种恩宠、这种自在、这种恣意……他杨宪也想要啊!
又聊了一会儿,朱元璋示意礼部尚书章善,让他把礼部起草的礼单呈上来。
可一看之下,朱元璋便皱起了眉头:“章善,咱怎么觉着给的有点多了啊!”礼部尚书章善一听这话,本就胆小、明哲保身的他,差点没当场晕过去。
他哆哆嗦嗦地看了胡惟庸一眼,才朝朱元璋拱手回应。
“陛下,臣已将回礼的标准降至历届最低!”
朱元璋听后,眉头微微一皱。
“还是太多,再减一些!”
此刻,朱元璋已将胡惟庸的话牢记于心。
在他看来,既然那些国家与大臣无异,都是为朝廷效力,何必再赠什么厚礼?
不如随便送些特产,打发他们便是。
(本章完)
------------
这几日,应天府的百姓们可算是看足了热闹。
天哪!
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八百里加急,这几天竟如流水般,一拨接一拨地往外送。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八百里加急的使者,竟都穿着番邦的服饰。
看着马上那人插着旗子,高喊“八百里加急”,然后策马狂奔的模样,百姓们怎能不好奇?
稍一打听……
哦,原来是被咱大明的精锐给震慑住了啊。
听到这消息,原本心中惴惴不安,担心战事将起的百姓们,瞬间放下了心。
紧接着,大家兴致勃勃地聊起了番邦使臣们的各种趣事,甚至有些不知真假的番邦见闻,也在众人嘴里说得绘声绘色。
一时间,番邦故事、使臣的尴尬瞬间,成了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
而一众番邦使臣,在应天府逗留了小半个月后,终于开始收拾行装了。
没错,不知不觉间,又到了他们该离开的时候了。
毕竟,对于使臣来说,能长期留在大明并保留使臣身份的,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部分来大明朝贡的使团成员,不过是辛辛苦苦、长途跋涉过来长长见识,顺便蹭顿饭而已。
而且,对于那些尚有雄心壮志的使团官员来说,只有回到自己的国家,才能有晋升的机会。
若一直留在大明,日子虽然过得舒坦,但前途可就全毁了。
因此,算算时间,他们也该踏上归途了。
毕竟,他们要走的路还远着呢。
也正是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惦记起一件事来。
那便是,这次大明的回礼,究竟会是什么样啊!
别以为只有领头的使臣在想着回礼的事,整个使团的人都在期待着这茬儿。
要知道,按照惯例,如果他们能从大明带回丰厚的回礼,那可不是啥好处都会被领头使臣独吞的,使团里的其他人也会跟着沾光,各种奖励从金银财宝到官职、身份、爵位,五花八门都有。
关键是,回礼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得到多少好处。
所以,这事儿可是使团上下都格外上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