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的江东,曲阿城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之中。
二十二岁的诸葛瑾立在驿馆斑驳的木门前,粗布青衫被江风掀起衣角,手中一卷《春秋》在湿润的空气中泛着潮意。
远处,丹徒水道上商船往来如织,樯橹划破薄雾,却始终未能驱散他眉间萦绕的愁绪。
自去年为避中原战乱,携家眷南渡长江,他已辗转漂泊数月,虽蒙张昭赏识引荐,却仍似无根浮萍,不知何处是归处。
\"公子,张长史遣人来请!\"驿丞的喊声穿透晨雾。
诸葛瑾将竹简小心收入袖中,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边缘磨损的刻痕——那是父亲临终前递给他的遗物。
穿过曲阿城狭窄的青石板巷,他在张昭府邸前驻足整衣,望着门楣上斑驳的铜环,深吸一口气叩响门扉。
厅堂内,檀香袅袅。
张昭正与一位玄衣青年相对而坐,案上摊开的舆图上,朱笔标注着江东六郡的关隘要塞。
当那青年抬眸,目光如鹰隼般扫来时,诸葛瑾心头微颤——孙权英挺的眉眼中,既有兄长孙策的锐气,又藏着同龄人少有的深沉。
\"久闻子瑜博学,今日一见,果然温润如玉。\"孙权放下手中竹简,声音低沉如金石。
诸葛瑾俯身行礼,广袖拂过青砖:\"山野书生,承蒙谬赞。
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这看似寻常的对话,却成了改变他命运的起点。
当夜,他在驿馆的油灯下给远在琅琊的胞弟诸葛亮写信:\"此间明主,胸怀天下,或可一展抱负。\"
初入孙权幕府,诸葛瑾并未急于崭露头角。
当周瑜、鲁肃等谋士激烈争论军政要务时,他常抱臂立于廊下,听晨钟暮鼓与争辩声交织。
直到某次议事,群臣为征剿山越一事僵持不下,主战派主张火攻,主抚派力陈怀柔,双方剑拔弩张。
诸葛瑾这才缓步上前,取过案上竹简:\"《管子》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山越据险而居,若以仁德抚之,辅以屯田教化,胜过十万甲兵。\"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如清泉涤荡,让满室戾气渐渐消散。
建安二十年,吴蜀荆州之争愈演愈烈。
孙权召集群臣商议时,案头的青铜香炉中,沉香化作缕缕青烟,却掩不住凝重的气氛。\"子瑜可愿为使?\"
孙权忽然开口,目光灼灼,\"你与孔明乃同胞兄弟,此去或能事半功倍。
\"诸葛瑾垂眸片刻,再抬头时神色已恢复平静:\"瑾既食吴禄,自当效命。但求不负主公,亦不负兄弟情义。\"
成都丞相府内,银杏叶簌簌飘落。诸葛亮亲自将兄长迎入书房,案上已备好琅琊老家的蒙山茶。
\"兄长可知,此番谈判如履薄冰?\"诸葛亮轻拨茶盏浮沫,目光中满是忧虑。
诸葛瑾望着胞弟鬓角新添的白发,忽然想起幼时共诵《诗经》的时光,喉头微哽:\"亮弟放心。瑾心中自有分寸。\"
谈判持续七日。
蜀汉群臣轮番诘难,老将魏延甚至拍案而起:\"荆州乃我主浴血所得,岂容东吴觊觎!\"
诸葛瑾始终端坐如松,待喧嚣稍歇,才展开一卷竹简:\"诸君可知,当年先主借荆州时,曾立文书"若得益州,便还荆州"?\"
他的声音温和,却字字清晰,\"且孙刘联盟,方能抗曹。
如今曹操虎视眈眈,若因荆州生隙\"说到此处,他停顿片刻,望向诸葛亮,\"亮弟饱读兵书,当知鹬蚌相争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