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66章 董允
第(1/2)页

建安九年的暮春,蜀地绵竹的晨雾还未散尽,青石板路上便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十六岁的董允背着竹制书匣疾行,深青色粗布长衫沾满晨露,发间还别着几片飘落的木棉花。

此刻他正赶着去州学,怀中揣着父亲董和从成都带回的《左氏春秋注疏》,书页间还夹着几片散发着淡淡药香的茱萸叶——那是母亲担心他受寒特意放的。

董允出身益州世家,父亲董和在刘璋治下担任益州郡太守。

不同于其他豪门子弟沉迷射猎宴饮,董允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沉静。

七岁那年,父亲带回西域商人进贡的夜光杯,家中兄弟争相把玩,唯有他捧着竹简诵读《论语》不为所动。

母亲笑着问他为何不感兴趣,他正色道:\"君子当以明德为宝,非珠玉可比。\"

州学讲堂里,夫子正讲解《孙子兵法》。

同窗们听得热血沸腾,纷纷讨论如何排兵布阵,唯有董允皱着眉头起身:\"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若不修文德,纵有百万雄兵又有何益?\"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下课后,几个世家子弟围着他嘲笑迂腐,他却只是将散落的书页仔细整理,低声道:\"商汤七十里而王天下,周文百里而致太平,皆因以德服人。\"

建安十九年,刘备大军入蜀。此时的董允已在益州文坛小有名气,他撰写的《益州风俗考》不仅详述蜀地风土人情,更暗含治国安邦之策。

诸葛亮听闻后,特意轻车简从来到绵竹。

那日董允正在自家后院教邻家孩童识字,几个稚子歪歪扭扭地写着\"仁义礼智\",见有陌生人来,吓得躲在他身后。

\"董公子果然名不虚传。\"诸葛亮抚须微笑,\"治大国若烹小鲜,能将教化播于闾巷,方是真学问。\"

董允急忙行礼,却见诸葛亮已弯腰捡起地上掉落的竹板,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最近研读的《周礼》批注,其中关于\"六官分职\"的见解让这位卧龙先生也不禁眼前一亮。

初入刘备幕府,董允负责文书典章整理。

彼时蜀汉草创,律法混乱,既有刘璋旧制,又掺杂荆州新法。

董允整日埋首于堆积如山的竹简之间,案头永远放着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笔——朱笔标注矛盾之处,墨笔修订条文,青笔记录典故出处。

法正来查看进度时,常看见他披着单衣在烛光下踱步,嘴里喃喃自语:\"此条与《汉律》相悖,当以\"有次为了\"盗窃量刑\"的条款,他与法正从日中争论到深夜,连饭食冷了三次都浑然不觉。

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董允被任命为太子舍人。

初见刘禅,这个十岁的少年正趴在窗棂上看蚂蚁搬家。

董允并未立即说教,而是静静在一旁坐下,等刘禅玩够了才轻声问:\"殿下可知蚂蚁为何有序而行?\"

刘禅摇头,他便娓娓道来:\"因其有分工,守规矩。治国亦如蚁群,若上下失序,则危如累卵。\"

此后每日授课,董允不仅讲解《孝经》《尚书》,更常带刘禅走访市井,让他亲眼看看百姓如何耕作,如何纳税。

建兴元年,诸葛亮开府治事,破格提拔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这个任命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侍中历来由亲信重臣担任,而董允既无军功,又非荆州旧部。

诸葛亮却力排众议:\"董允之贤,在于能守本心。宿卫皇宫,非此人不可。\"

彼时的蜀汉宫廷暗流涌动。

东州士族李严一党与荆州集团矛盾日益尖锐,宫中宦官也开始暗中结党。

第(1/2)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山林大蛇芸儿白蛇战争:神秘任务腹黑神尊的现代狂妻菇真人你有了小奶狗,我离开你哭什么?盗墓:摸金校尉,解锁风水宝地高手下山,邂逅美女总裁未婚妻人在海贼,逛街逛到顶上战争重生:我老婆是天后重生1980:开局放弃返城娶村花林东楚云秀洪荒:开局镇压巫妖,横扫封神榜释天武向你分享了磁场转动双魂冰心劫九零:趁邻家姐姐青涩,娶回家!美人痴傻且暴力,但是权臣心头肉签到修仙:我在青城山躺成剑仙穿成恶雌,开局五个大佬要杀我我赚够两千就下播,榜一大哥却急了末日烬世侠影焚天决赵旭李晴晴玄幻:老夫百岁快死了!这狗系统才来?惊!女扮男装探大理寺奇案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CSGO之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