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鲜美无比的味道瞬间充满了口腔,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待到喝完最后一口汤后,重耳才缓过神来,好奇地询问介子推这美味的汤究竟是如何烹制出来的。
介子推沉默片刻,最终还是如实相告。
当重耳得知这汤竟然是介子推用自己腿上的肉熬制而成的时候,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强烈的感动之情。
他瞪大了双眼,泪水夺眶而出,嘴唇微微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良久之后,重耳终于回过神来。
他紧紧地握住介子推的手,声音哽咽地道:“子推啊,你的大恩大德我永生难忘!若有朝一日我能重返晋国,登上君位,必定会重重报答于你!”
介子推听后微微一笑,轻声说道:“主公言重了,能为主公排忧解难,乃是微臣分内之事。”
说完,两人相视一笑,彼此之间的情谊在这一刻显得更加深厚了。
自那以后,不管遇到多么艰巨的困境,介子推都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毫不动摇地守护在重耳身旁。
他全心全意地照顾着重耳的日常生活起居,事无巨细,无微不至。
每当重耳感到困惑迷茫或是情绪低落的时候,介子推总是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定不移的忠诚,及时地为他提供明智的建议和策略,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方黑暗的道路,不断激励着重耳重新振作起来,勇往直前。
有一次,他们来到了曹国。
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竟然是紧密相连的,心中充满了好奇。
于是,这个毫无礼数可言的人居然趁着重耳洗澡的时候偷偷窥视。
这种极度不尊重他人隐私且带有侮辱性质的行为,使得重耳怒火中烧,愤恨难平。
然而,介子推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而是冷静沉着地安抚着重耳,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他要把这份屈辱转化成为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
后来,他们辗转到了楚国。
楚成王以对待诸侯般的隆重礼节来接待重耳一行,重耳对此自然心怀感激之情。
可是,当楚成王有意试探重耳将来若得以回国即位将会如何报答之时,重耳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关键时刻,介子推迅速与狐偃等谋士们共同商讨对策。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终于为重耳制定出了一套既能维护自身尊严,又能令楚成王对重耳刮目相看的精妙回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重耳在外流亡整整一十九载。
这漫长的岁月里,他饱经风霜,历经磨难,但始终怀揣着回国复位的坚定信念。
终于,在秦国的大力协助之下,重耳得以重返晋国,并顺利地登上了国君之位,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伊始,便着手对那些曾经与他一同患难、不离不弃的臣子们论功行赏。
一时间,朝堂之上喜气洋洋,众多跟随重耳流亡的大臣们皆因功勋卓着而获得了高官厚禄以及大片的良田美宅。
他们欢天喜地,感恩戴德,纷纷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没有白费。
然而,在这一片热闹景象之中,有一个人的身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那便是介子推。
对于这些丰厚赏赐,介子推竟然视若无睹,丝毫提不起半点兴趣来。
原来,在介子推心中,他之所以义无反顾地追随重耳四处漂泊流浪,并非贪图荣华富贵或者个人名利,而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黎民苍生的高度责任感。
如今,看到晋文公成功即位,晋国即将迎来安定繁荣的新局面,介子推感到由衷的欣慰。
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至此已经圆满完成。
就在那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落在繁华都城中那古老的青石板路上时,介子推默默地开始收拾起自己简单的行囊。
他的动作轻缓而有序,仿佛生怕惊醒了这座还沉浸在梦乡中的城市。
年迈的母亲坐在一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舍,但更多的却是对儿子决定的支持和理解。
她轻轻地帮介子推整理着衣物,嘴里念叨着一些关切的话语。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
介子推背起行囊,搀扶着母亲缓缓走出家门。
他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巷前行,身后留下一串长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