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这场克伦斯基战役,只能用虎头蛇尾来形容。
沙俄军队在战役初始,计划三箭齐发的西南方面军,只有一个第11集团军率先发起攻势,其他两个则按兵不动。
在沙俄总理克伦斯基的亲自督战下,又过了三五天,其他两个沙俄集团军才响应起来,向对面的德军发起全面进攻。
激战一周,西南方面军所属三个沙俄集团军分别取得了不同的进展。
实际上
德军对俄军方面的举动了若指掌,整个一线战壕全是空的,这令沙俄军队倾泻的数十万发炮弹打了个寂寞,取得的战果寥寥无几。
战役发起后,德军边抵抗边撤退,同时从西线抽出了5个德军师,秘密抵达东线战场,准备展开致命的反突击。
战斗持续三周,在俄军攻势枯竭的时候,德军露出了锋利的獠牙,以迅猛的速度和强大的火力展开反击,瞬间就摧毁了俄军主力。
正面战场上的俄军一触即溃,即便沙俄指挥官拼命调动部队,也无法补上缺口,迟滞德军的大踏步前进。
至此,进攻的德军如入无人之境。短短数天突破了170余公里,毙伤和俘虏沙俄军队二十几万人,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大胜。
经此一战,彻底打断了俄军的脊梁,从此不再主动的发起进攻战役。
说实话,太丢人了。
大楚帝国远征军也受到冲击,在沙俄军队大规模溃散的同时,德军组织起一些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师,反复冲击中部防御线,带给了远征军很大的压力。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周,大楚帝国远征军先后填进去了五个黑人仆从师和二个义勇兵师,与进攻的德军(包含大量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士兵)反复争夺阵地,打的火星四起。
从基辅起飞的楚国战机疯狂增援,对进攻的德军部队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扫射和火力轰炸,打乱敌人的进攻节奏。
最终,大楚远征军付出了52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出动了坦克团参与数次反冲击,总算守住了战线。
这52万余人的伤亡中,中非兵团就占了七成,当地义勇兵占了两成,华人士兵占了一成。
主要是德军突破一线阵地后,坚守二线阵地的华人兵团参与反冲击,从而造成的伤亡,尚在可控范围内。
经此一战后
二十万中非兵团的兵力,总计已经消耗了六成多,不得不撤下来进行重新编组,补充员额。
好在17个义勇兵师已经顶了上去,重新填在第一线战壕中,这使得防御强度不降反升,白人的战斗力确实比黑人强多了。
再给这些士兵填饱肚子,补足弹药后,与对面的德军相持已经不落下风。
好在德军指挥官发现楚国军队的防线非常难啃以后,及时的收手,在7月底结束了克伦斯基战役,进入了相持休整阶段。
由于俄军的溃退,从而导致东线战场出现“乙”字形结构,使得大楚帝国防御的东部战线侧翼受到威胁,无形中加剧了防御难度。
原本沙俄军队固守的500余公里长战线,生生的被压缩进去达140至170余公里不等,这就将楚国军队的中部侧翼暴露出来。
没奈何之下
楚国军队只能在中部新设置140余公里长的侧翼防线,并且囤积了重兵,以防止平衡被打破。
楚国远征军已经不能退了,再退就将罗马尼亚东北边境完全暴露出来,罗马尼亚就危险了。
为此,罗马尼亚全国进行了紧急动员,又拼凑出了12个师的兵力,投入到东部战线中,与大楚帝国远征军并肩作战。
这些罗马尼亚师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在面临保卫家园的当口,爆发出了高昂的士气,对德军的进攻死战不退。
到了8月中旬
来自帝国本土增援的军队陆续抵达罗马尼亚港口,战机稍纵即逝,德国人看到已经无力在东线取得新的战果,明智的选择放弃了。
大楚帝国第二批的增援兵力数量庞大,总计达到65万余人之多,包含近20万的东非仆从军。
这些新炮灰的到来,迅速补充了被打残的编制,重新变得完整起来。
远征军总司令楚-郑汇手中有了足够的兵力,就开始盘算起反击的战役了。
可问题是
俄国人克伦斯基战役惨败挖了个大坑,在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全面后撤140公里,将楚国远征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出来。
如今制定反击战役,那么必然要沙俄军队同步行动,力争收复失地。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沙俄军队被打破了胆子,既无力也无心展开反击,沙俄新政府直接就躺平了,反正干不动了。
这样楚-郑汇上将就尴尬了,若是制定反击战役的话,向西对奥匈帝国内部突入的越深,那就与沙俄友军的距离越远。
侧翼没有友军掩护,暴露的弱点就越多。
若是向北攻击前进,需要攻击前进500余公里才能抵达波罗的海沿岸,等于帮着沙俄军队恢复克伦斯基在战役前的防线,妥妥的吃力不讨好。
关键在于,沙俄军队还不配合,这特么就太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