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凤澜院与太太不同,大奶奶要吃全素,只怕让荤腥污了锅,所以全院都不沾荤。范妈妈想熬点猪油,也让赵嬷嬷数落了一顿。我们现在的饭连腥儿都没有,简直是要命。”
梨月带着环环回到自己小屋,闷了一小锅猪油拌饭给她吃。
刚出锅香喷喷的热米饭,挖上一勺白霜似得猪油膏,点上些秋油葱花。
环环这些日子缺油水,都不嫌烫嘴了,吃的都不抬头。
“前些天我教你做的腊肉都吃完了?我再给你切一块回去吃。”
正要去屋角米缸寻腊肉,环环忙端着碗摇头,咬牙切齿骂着赵嬷嬷。
“你别给我拿,拿回去我也吃不上。那赵不死的老家伙心肠可歹毒,带着两个恶婆子,把所有下人屋里都搜了一遍,把我们私下藏的腊鱼腊肉都收走了。说是要凤澜院上下所有的人,都要斋戒七七四十九天,好给大奶奶佛前积福。说是大奶奶许下大愿心,非得我们所有人跟着念佛才成。闹得我们每天夜里不得睡觉,都聚在正堂里坐着蒲团念经,日日念到三更天。”
梨月听她这么说,就没再拿腊肉,只切了一碟酱肉糟银鱼。
“什么愿心她自己吃斋还不成,要逼着底下人跟着吃素念佛?”
其实也不必问的,要么就是求夫君回心转意,要么就是求自己早生子嗣。
对于沈氏来说,这两件事也是同一件,结果都是差不多的。
信佛诵经是京师女眷们常做的事,越是勋贵大户越是如此。
宁夫人与宁老太君,乃至于二三房的太太也都是这样。
宁夫人是初一十五吃素,单独设小佛堂早晚拈香。
宁老太君虽不吃素,但每到佛诞日盂兰盆会,也都会给家庙布施。
二太太儿子是佛家寄名弟子,三房太太一心求子,因此两人信得更虔诚。
宁国府里女眷都是信女,可任凭谁信佛发愿,也没闹的这么鸡飞狗跳。
“你个小丫鬟又不识字,佛经也看不懂,能念什么佛?”
人家太太们念佛,都是自己在小佛堂自己念,谁会按着丫鬟们念?
这些小鬼头儿吃不好睡不好,不咒主子就算好的,还想让她们积福?
亏得沈氏和赵嬷嬷想的出来!
神佛的事情梨月不懂,从小到大只被秋盈按着拜过一回关老爷。
但想想也觉得这事情不着调,佛经上未必是这么写的。
环环那边吃完了一碗,自己又盛了一碗,伴着猪油夹了几块酱肉。
随后拖着青花饭碗,用筷子撮出一团米饭来,比比划划的。
“我们念的叫做米佛。每人发一袋子白米还有一个讨饭的小铜钵,拈一粒米念一声佛,把米丢在钵里头。每天晚上临睡,赵嬷嬷盯着我们大伙念,一粒一粒的数米,拈不完一钵米,就不让睡觉。”
梨月震惊的瞪圆了眼睛,环环说着还在生气,把小脸气得通红。
这念佛的法儿闻所未闻,一钵米得有多少粒,要这么一个个数过去?
“平日里老太太、太太们积福供奉,都是外头开粥棚舍米舍面,或是在家庙里多供香油钱。这数米粒儿的积福的方法,府里也没听说过呀?是咱家庵子里的老姑姑说的?”
宁国府在城外有几座家庙,其中有个女僧住的庵堂,名叫兰若庵。
主持尼姑法名唤作镜明,佛节或过年都来府里,府里头都唤她老姑姑。
府里除了主子们信佛,丫鬟婆子们大多也信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