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基业打开了大门,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是姨丈姨母呀,快屋里坐,我给你们倒水去。”
面前的少年和杨氏有着七八分的相似,只是面部线条更加的硬朗了些,约有十五六岁的年纪。一眼睛神采奕奕,亮的吓人。小巧的鼻子下面长了一圈绒毛,长的唇红齿白。身上穿着一身洗的发白的长衫,上面还打着两个补丁,针脚也不是很细,应该是自己缝的,鞋子也略显陈旧,鞋帮上同样打着补丁。
“别忙活了,就来看看你。”看着局促不安的外甥杨氏直接说道。
“是啊,就别忙活了。”李枣儿同样看出来了杨基业的局促不安,配合着杨氏。
杨基业闻言淡淡松了口气,就放松的坐了下来,和李枣儿夫妇聊起天儿来。
“不知姨丈你们听说了吗,隔壁犀浦县的那两条小河已完经全干了,甚至连井里都打不出水来了。”杨基业忧心忡忡的和李枣儿夫妇说道。
“消息可靠吗,业娃儿。”李枣儿严肃的问道。
“绝对可靠,是昨个在学堂我一个同窗跟我说的,他叔叔是那边的瓜农。”杨基业坚定看向了李枣儿。
“哎,真是造孽呀。难道边官府就不管管这事吗?”杨氏一脸不解的问道。
“哼,指望他们那群饭桶,不如指望公鸡能下出蛋来。”李枣儿毫不客气的说道。
“……”
“姨丈姨母,你们还没吃饭吧,我去给你们做饭去,中午就别走了。”气氛有点尴尬,杨基业转身就往厨房钻去。
“哪能让你一个读书人去做饭,快别忙活了,我们这回去了。”杨氏也察觉出了尴尬,拉了拉李枣儿的袖子。
“咳,是啊,再不回去你的小表弟又该闹了。”李枣儿轻咳了一声,附和着杨氏。
“那姨丈姨母,我送送你们。”杨基业又从厨房门口走了出来。
“不用送了,快去温习功课吧。”李枣儿担心在呆在一起更尴尬,就拒绝了杨基业的好意。但拗不过杨基业坚持要送,李枣儿夫妇只得同意,让杨基业送到了大门口。
杨基业送走了李枣儿夫妇,一会到回屋里,就发现了被姨母杨氏压在书下的几块碎银,他眼眶红红的进了厨房。
寻常百姓的日子总是庸庸碌碌,匆匆忙忙。距离上次买米已经过去了六七天。老天爷还是滴雨未落,镇子里的河沟也见了底儿,旱情更加严重了。
“头儿,就这么三天的功夫,米价已经涨了三次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全家就只能喝西北风去了。”说话这人叫赵风,因其腿长,嘴快,还来去如风,人送外号一阵风。
“连西北风你也喝不上,因为今天刮的是东北风,哈哈哈。”接话这人叫钱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此人说话温声细语,经常爱开玩笑,心细,经常接济赵风,人送外号及时雨。
“好了,小雨你就别拿小风开涮了,没看小风愁的脸都抽抽了。”此人名叫孙磊,天生一副大嗓门,吼声如雷,再加上长的尖嘴猴腮,人送外号小雷公。
“小雨,我这就这么多了,你先拿着应应急。”寡言少语的周殿则是直接从怀里掏出一角银子塞进了赵风手里。
周殿这人虽然平日沉默寡言,但办起案子来向来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一双鹰目之下就没放跑过一个案犯,再加上擅使一手快刀,人送外号活阎王。
“还有我的,小雨。”李枣儿也从怀里掏出了一把铁钱塞进了赵风手里,看见手下兄弟都这么有仁有义,他很欣慰。
“你们,你们,我……”赵风手里拿着沉甸甸的银钱,激动的语无伦次。
“一个大老爷们别叽叽歪歪的了,快点去排队给老婆孩子买米吧。”钱雨不放过任何挤兑赵风机会。
“快去排队吧。”孙磊拍了拍赵风的肩膀。
“雄起。”不善言辞的周殿则是对赵风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哎。雄起。”赵风回了周电一句,就拿着钱连跑带颠得排队去了。
“头儿,我们也散了吧,明个见。”钱雨孙磊周殿一起冲李枣儿抱了个拳。
“明个见。”李枣儿回抱了一下拳。
李枣儿拖着疲惫的身躯,好不容易回到了家里,刚坐下端起粥碗来,刚刚分开没一会的赵风背着米袋又登门了,跑的满头大汗。
“头儿,不,不好了。米又涨价了,快,快去买 。”赵风站在堂屋门口气喘吁吁。
“小风啊,快喘口气,慢慢说。”杨氏把一块汗巾递给了赵风。
“这帮天杀的奸商,哼。”李枣儿重重的拍了一下桌子。
“你在这生闷气也没用,赶快拿钱和我排队买米去。”杨氏没好气的撇了李枣儿一眼。
“是啊,头儿,快去吧。我还要去通知他们几个。”赵风胡乱擦了擦脸上的汗,就又一阵风似的跑了出去。
李枣儿夫妇看着赵风的背影摇摇头,一起出门买米去了。
二人到了米铺门口一看,已经排起了长长的一条队伍,有背着竹篓的,拿着米袋的 ,还有干脆拿着锅碗瓢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