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斗草“文斗”规则的高正仪突然自信满满的说道。
“这是为何?”
“回夫子,因为我身边的人几乎全部都是以草药来命名的。”
“……”
十分无语的看了一眼高正仪,荀司律接着讲课了“铸新镜呢,顾名思义,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将作监下辖的制镜工人都会在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用来专门进贡给皇帝,被称为‘天子镜’。此外,在前唐的端阳节,人们还要饮菖蒲酒,悬挂艾草,以用于驱虫去邪。”
荀司律轻抿茶水,缓了缓嗓子道,“说完了前唐,我们再说本朝。除了我们之前讲过的几条,还有饮雄黄酒,挂艾草,食角黍,还会作端午帖子词,亲朋之间互相邀请,共进宴席。”
“我们先说饮雄黄酒,它是每年端阳节的重要的习俗之一。雄黄酒呢,可以用来驱赶虫豸化解五毒。而用饮用雄黄酒,则是可以祛毒解痒。除了这些还有人知道有什么别的习俗吗?”
重点关注了一眼调皮的高正仪和荀不言,随即荀司律又把眸光扫向了谢佳妤和范观音二人。
在课堂上自来是谨始虑终的谢佳妤破天荒的主动举起了手,在荀不言鼓励的眼神中,从容不迫的说道,“夫子我知道。家中如有未到饮酒年纪的稚子,他们长辈会仔细的给他们在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均匀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化毒防病,虫豸不叮。”
“嗯,说的很好,坐下吧。还有谁要补充的吗?”
满意的看着谢佳妤,荀司律又一次问道。
“正所谓‘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童们手中拿着艾叶,头上戴着菖蒲,额头上还用雄黄酒写上了一个“王”字,就可以辟邪防疫。”
“还有,还有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蛇虫,清洁我们的住所。”
清冷空灵的范观音话音未落,圆润可爱的李秀容又抢答了一句,逗得众人一阵大笑。
“哈哈哈~~”
“小县君也是有趣的紧呐,我们接着说说挂艾草。”
笑着夸了句李秀容,荀司律摇了摇扇子,往下继续讲着,“到了端阳当天,大家不仅会去采摘或者采买艾草用来驱虫,姑娘们还会挑选一根好看的艾草插在发髻上,并同时装饰上蜈蚣、蚰蜒、蛇蝎或虫草之类的饰物,装扮成张道陵的“天师”形象。以达到驱邪避灾的目的。”
“夫子,为什么要装扮成张道陵‘天师’的样子啊?”
李秀容大大眼睛里满是疑惑。
“这个啊,要从他老人家学成道法之后说起,祂大战六天魔鬼,将其鬼众全部驱逐到了西北不毛之地,使民众不再受疫病之苦。所以,祂不光是一位道教领袖,更以降妖除魔、驱邪避凶而闻名。后来在端阳节期间,民间就有了悬挂张天师降五毒的版画亦或是办成祂的习俗,这主要是为了祛毒辟邪、保佑平安。”
“哦哦,多谢夫子。”
虽然没有听懂多少,但李秀容还感谢了荀司律的解惑。
“传道授业解惑本就是为师该做的,无须多礼。说到挂艾草,就不得不提艾草中的上品复道艾。这种艾草产于现在河南路汤阴县的复道镇,因为驱虫效果极好,所以大家又都称其为‘佛道艾’。”
温和的解释了句,荀司律继续耐心讲解着。
听到荀司律已经沙哑的声音,荀不言轻轻打断了他,插话道,“除此之外,百姓们还会将艾草编织成人型挂在门上来驱祟避害。并且这一天,亲朋故友之间还会相互邀请,共进宴席。”
虽然被荀不言打断,荀司律这次却没有生气,咕嘟咕嘟喝了几口茶,微瞪了自家儿子一眼,放缓语速道,“最后一条,也是你们最喜欢的一条了,那就是角黍了。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据说角黍早在春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等到了魏晋南北朝,角黍就正式成为了端阳的节庆之物。”
失笑的看了看两眼放光的高正仪和李秀容,荀司律摇了摇头,“到了前唐,角黍用米已是‘白莹如玉’,它的形状也已经出现了锥形、菱形,甚至还一路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日本。而到了本朝,角黍更是大放异彩,它的外形不光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笔粽、秤锤粽…,更有汴京商家将其堆叠编织成了亭台楼阁、画舫香车的精美造型,极尽奢华,让人眼花缭乱。”
“夫子,夫子,角黍的馅料我知道。”
“我也知道。”“我也知道。”
“一个一个说,不着急。”
“有栗子的,枣子的,糖的,还有……”
“还有胡桃、姜、桂、麝香的。”
“我喜欢吃杨梅的,酸酸甜甜的,范姐姐喜欢吃五花咸蛋的。”
看着争先恐后的高正仪,李秀容,荀不言三人,荀夫子只得稍稍用力敲了敲桌子,“肃静,厨房已经提前准备了好多的馅料,还有宫里送来的,够你们几个吃到撑了,放堂。”
“耶,谢谢夫子。”
“爹最好了。”
几个小的嗖的一下窜了出去,直奔厨房。而此时,谢佳妤却在桌子上发现了一个,嗯,很丑的草蚂蚱簪子。
“丑死了。”说便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