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交加的密室密谈后,萧宇与诸葛逸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战前筹备中,整个中原王朝也如同被拧紧发条的巨轮,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为即将到来的恶战厉兵秣马。
萧宇回到军营,即刻召集众将,展开军事会议。营帐内,气氛凝重,将领们围坐在巨大的沙盘前,目光紧随着萧宇手中的指挥棒移动。萧宇指着沙盘上沿海的关键据点,神色冷峻:“诸位,敌军来势汹汹,我们必须依托地形,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此处海湾,易守难攻,要重兵布防,安置新型火炮,形成第一道防线;后方山地,设置伏兵与烽火台,一旦敌军突破海面防线,便从侧翼突袭,截断其退路。”
众将纷纷领命,随后各自奔赴岗位,组织士兵修筑工事、搬运弹药、训练作战技能。士兵们日夜劳作,虽疲惫不堪,但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无畏。萧宇穿梭在军营之中,亲自指导士兵训练,鼓舞士气。他深知,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更在于士兵的信念与意志。
为了进一步提升水师的战斗力,萧宇下令对战船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云树灯和盒子木带领工匠团队,日夜奋战在造船厂。他们在战船的船身加装了厚实的铁板,增强防御力;改进风帆设计,提高航速和机动性;还在船头安装了尖锐的撞角,使其在海战中更具攻击性。
在经济后方,诸葛逸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一方面要确保前线物资的充足供应,另一方面要稳定国内经济,安抚民心。诸葛逸亲自前往各地的工坊和商铺,督促生产,协调物资调配。他与钱麒紧密合作,利用钱麒庞大的商业网络,采购优质的兵器、粮草和衣物,源源不断地运往沿海前线。
为了保障百姓生活不受战争过多影响,诸葛逸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他下令平抑物价,严惩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确保粮食、日用品等生活物资的稳定供应;开设粥棚,救济贫困百姓,让那些因战争陷入困境的家庭得以维持生计;还组织百姓参与后勤保障工作,如缝制军衣、制作干粮等,既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又增强了百姓的参与感和凝聚力。
朝堂之上,诸葛逸也在努力团结各方力量。他积极与保守派官员沟通,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认识到战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诸葛逸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官员转变态度,开始支持朝廷的备战决策。原本坚决反对军事投入的赵大人,在看到前线紧张的局势和诸葛逸一系列稳定民生的举措后,也不禁感慨:“诸葛大人深谋远虑,之前是我目光短浅了,如今愿全力支持抗敌。”
随着战争的阴影愈发逼近,整个中原王朝却展现出空前的团结。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乡村,百姓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年轻力壮的男子踊跃报名参军,希望能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妇女们则在家中为士兵们缝制衣物、准备干粮;老人们也不闲着,帮忙照顾孩子、守护家园。
小树和小草也投身到这场保家卫国的行动中。他们运用自己的农业知识,指导农民种植速生作物,确保在战争期间粮食产量不受太大影响;还研发出一些简易的草药配方,传授给百姓,用于治疗常见伤病,缓解了前线医疗资源的压力。
在紧张的备战期间,石云的情报小组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乔装打扮,深入敌占区和敌方势力范围,收集了大量关于敌军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和作战计划的重要情报。这些情报如同及时雨,为萧宇的军事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根据情报显示,西方势力与南方岛国联军计划在一个月后的月圆之夜发动突袭,企图利用夜色的掩护突破中原沿海防线。萧宇得知消息后,冷笑一声:“他们以为能打我们个措手不及,却不知我们早已严阵以待。传令下去,全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务必在敌军来袭前完成所有防御部署。”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沿海防线的防御工事不断完善,士兵们的训练更加刻苦,物资储备也愈发充足。萧宇站在海边的了望塔上,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暗暗发誓:“无论敌人多么强大,我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守护好这片山河与万千百姓。”
此时,京城内张灯结彩,百姓们虽深知战争将至,但并未陷入恐慌,反而充满了斗志。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将士们的英勇事迹和朝廷的抗敌决心,整个城市洋溢着一种悲壮而又激昂的氛围。
诸葛逸在京城四处巡视,看到百姓们众志成城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他深知,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战斗,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抗争。只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在大战前夕,萧宇和诸葛逸再次通过飞鸽传书进行沟通。萧宇在信中写道:“诸葛兄,前线一切准备就绪,将士们士气高昂,定不负国家和百姓的期望。”诸葛逸迅速回信:“萧将军,后方安稳,物资充足,全力支持前线。愿此战大捷,山河永固。”
随着月圆之夜的临近,整个中原王朝屏住了呼吸,严阵以待。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大战,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拉开帷幕,而萧宇、诸葛逸和全体中原儿女,都已做好了殊死一搏的准备,他们将用鲜血和生命,扞卫国家的尊严与领土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