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在汾水上游,横跨大河之上,分“古城”与“东城”。
“古城”是西汉时代所建,周长二十七里,行宫衙门、庵堂寺院大都在古城。古城背靠龙山,三面临水。晋阳的水,温柔而多情地把古城紧紧拥抱,西边的晋水从悬瓮山上,叮叮咚咚地沿着城根向北流去,在城的西北角注入风谷沙河,然后拐个弯,顺着城墙悠悠向东,汇入汾水,而后滚滚南去,在城的东面留下滔滔水声,仿佛是一个情人永不停息的歌唱。“东城”是近年所筑,像古城在汾水上拖出来的一条尾巴,商人们大都聚居在这里,人烟稠密,热闹非常。
美丽而富饶的晋阳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大业末年的这个春天,虽然城外已是一片混乱,城内却还显得平静、繁荣。四乡的饥民,各地的富豪、军人、商贾、官吏,加上城里原有的百姓,热闹非常。
这一天上午,在熙熙攘攘的五龙门内的大街上,走着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此人从装束上,看不出是官吏、书生、还是商人,悠悠哉哉,东张西望,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他的确没有什么事做,他刚刚逛完“惠明寺”和“阿育王舍利塔”,想要到留守府找李世民,又拿不定主意,怕他不在。
此人姓唐名俭,字茂约,晋阳人氏。唐俭在晋阳城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他是一个矛盾体。他为人落拓,不拘规矩,歌楼酒肆常常会看到他的身影,却又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和真情男子。
关于唐俭,晋阳城里流传着许多故事。例如说,唐俭有一次路过洛城,口渴,看到路边有一小室,有一位二十来岁的妇人在缝袜子,他向她要水喝,喝了水,唐俭问她为什么那忙着缝袜子,她说,“妾之夫薛良,贫贩者也。事之十余年矣,未尝一归侍舅姑,明日郎来迎,故忙耳。”唐俭又用一些轻薄的话来挑逗她,她却一句也不回答。他感到羞愧,遗饼两轴而去。
走了十多里,唐俭突然想起忘了拿书,又回洛城,路上被送葬的队伍所阻,一问,是那妇人的丈夫的灵柩,再问,那妇人其实五年前就死了。他跟着去殡所,正是他要水喝的地方,俄而启殡,棺上有饼两轴、新袜一双。这使唐俭感到十分的悲伤和奇怪。
又有传说,唐俭到扬州“禅智寺”时,看到士子二人,各带着一班人在相距不到百步的地方,发故殡者。开了棺,两边人都发出惊叹,唐俭一看,这一边男尸的脚上穿着一只女人的鞋,那边的女尸脚上,却穿着一只男鞋,把两处的鞋取过来一合,却又彼此成对。
原来,这女的是原江都尉的爱姬,这男的是原太湖令的儿子,两人生前有私,往复无常,遽遗之耳。唐俭想:
“货师之妻死五年,犹有事舅姑之心。逾宠之姬,死尚如此,生复何望哉!士君子可溺于此辈而薄其妻也?\"
这些故事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但人们却看到唐俭对父母很孝顺,看到他虽然常常醉卧歌楼,被人扶回家,而他的妻子却一点也不生气,还很温柔地向人家表示感谢。了解唐俭的人都说他是一个表面上随随便便、不拘小节,而骨子里却一点也不糊涂的人。
”唐兄,唐兄。“唐俭刚刚走过”难老泉酒楼“,便听到有人高喊,他抬头一看,却是晋阳令刘文静,正站在临街的窗口向他招手。
刘文静与唐俭正好相反,一身穿得整整齐齐,黑袍玄巾,玉带银靴,一眼便看出是一个饱学之士。而他的那双眼睛,尤为特别,炯炯有神。这是一双充满智能、锋芒毕露的眼睛,他即使在对人微笑时,也会使人感到一种嘲弄的意味。刘文静的智能与性格,注定他在这一段历史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也注定他将成为这段历史中的悲剧人物。
刘文静世居京兆武功,与李渊可算是个老乡,他的祖父刘懿,在北周时当过石州刺史,父亲刘韶为隋朝战死,追赠“仪同三司”,他虽然以死难子的身分,袭仪同三司,但他做上晋阳令,完全是靠他自己的努力。
唐俭上楼时,刘文静已经在向南的窗边挑好一个桌子等着他了。
唐俭坐下来,发现窗外一派好风光。原来这晋阳城中引入了许多活水,茶楼酒肆大都建在水边,这难老泉酒楼,更是以水闻名,凌水而构,除了门面临街,其余的,全都水绕泉涌,别有风趣。这南面的窗下,便是淙淙流水,水对面有几株李树,正开着雪白而灿烂的花。
他们刚刚坐定,小二便泡上一壶清香的“难老泉名茶”,并问二位老爷要什么酒菜?刘文静说,就挑好的来吧。小二刚刚转身,唐俭说:
“酒要河北干和葡萄,菜要上一盘通花软牛肠,就说是唐老爷点的菜。”
小二应声而下,唐俭说:
“这酒是西域的葡萄酒,这通花软牛肠,就是牛肠内填羊膏髓做的腊肠,味道极美。”
“我倒真没吃过。”
“什么都能随便,就是不能亏待自己的肚子。孔子曰,君子远庖厨。只是不能看,吃还是要的。“
刘文静笑了笑,指着窗外说:
”你看那李花如何?\"
“说来也奇,这几年天灾不断,不是涝就是旱,偏偏这春天的桃花、李花却越开越盛。”唐俭说。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杨花落,李花开"的童谣吗?\"
”听倒是听了,也还听说,皇上曾下过不许桃李开花的圣旨。“
”花开花落,自有花神司度,与皇帝何干?\"“今年的李花还这么盛开,也不知道哪个姓李的又要遭殃。”
说着,小二已经把酒菜端上来。那“通花软牛肠”果然好吃。刘文静说:
“唐兄真是个美食家。”
“和当今圣上比起来,也算不了什么。听说,他摆一次御宴,要上千两银子。”
唐俭呷了一口酒,又说:
“吃的不算,还有玩的,真是别出心裁啊!听说有一次皇上在西苑的水上宴饮,让大学士杜宝撰写《水饰图经》,搜集古时水上游乐的七十二个故事,让朝散大夫黄衮用木头雕制,人物手足能动,栩栩如生;另有钟盘筝瑟,自成音曲。还听说,皇上在景华宫征求萤火,得几斛,夜出游山,放出萤火,光遍岩谷唐俭说着,在激愤之中,并没有掩盖他的羡慕之情。刘文静叹了一口气说:
“听说皇上诏令毗陵通守路道德,集合十郡军队几万人,于郡东南再起宫苑,方圆十二里,内建十六院,比东都的西苑有过之而无不及。又要在会稽造离宫······也不知道要建筑多少个离宫,才能满足,这一砖一石,可都是黎民百姓的血汗啊!\"
唐俭举起杯来,说:
”唉,时逢乱世昏君,我辈之不幸啊!\"
“未必就不幸,或许这正是你我大有作为的时候。”刘文静说。
“刘大人此话怎讲?\"
”唐兄,你这是在和我装糊涂啊!“刘文静说。说着,两人相视而笑。
”唐兄近日可曾见李世民?“刘文静说。
”不见已有相当时日了。“
”你我一道前去如何?\"
“李渊名在图录,难道老兄就不怕受到牵连?”唐俭小声说。
“此乃上天之兆也。”刘文静指了指窗外的李花说。
说着,他们留下银子,下了楼,朝留守府走去。到了留守府,门卫见是唐俭,也不通报,便让他们自己进去了。
唐俭是这里的常客。唐、李两家算是世交,当初唐俭的父亲唐鉴在戎州当刺史时,与李渊的关系很好,以后又同领禁卫。
而刘文静则不然,他是李渊到太原以后才认识的,开头也只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后来,他看准了李世民的才能,主动地往上靠。他是在剿灭甄翟儿的庆功宴上第一次看到李世民的,他简直有点吃惊,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神采奕奕的年轻人,他当时就对老朋友、晋阳宫副监裴寂说:“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之启也。”裴寂报以不以为然的一笑。刘文静相信自己的直觉,把希望、把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都寄托在李家。
以后,刘文静从不同的角度对李世民又有一些了解,知道左亲卫窦琮一向与李世民不和,他流亡到太原之后,常常感到疑虑不安,而李世民却主动地接近他,让他出入自己的卧室,两个人成了亲近的朋友。刘文静想,有这样气度的人必成大事。
唐俭知道李渊不在,便带着刘文静,径直朝李世民的房间走来。李世民坐在案前,却什么书也看不进去,一会儿翻翻《庄子》,一会儿看看《论语》,一会儿又拿起《孙子》,越看越觉得心烦意乱。
回到太原,他的心的确激动过一阵子,可是很快又凉了。云定兴军中他早就待腻了。刚去时看不出毛病,待久了,便发现军中无处不透着腐朽的气息,奖罚不明,有功不赏,军心涣散,每一天都有逃兵,杀一个,逃十个,累禁不止。云定兴却忙着走京城,给宇文大人送礼。当今圣上更是言而无信,雁门勤王有功人员,一个也没有得到赏赐和提升,反而杀了好些发牢骚的有功士兵。
父亲的密信给他带来希望和活力,他急走晋阳,夜上晋祠,暗移轻骑,干得很俐落。他在山上睡了两天,第三天夜里,突然接到父亲的命令,要他火速率众杀回晋阳。原来贼帅甄翟儿纠集数万贼兵正在围攻 x 晋阳城。他的任务是偷袭贼营。当他率领一千骑兵突入敌营,却发现这是一座空营,所有的贼兵正在城下攻城,杀声震天。他原以为父帅是让他偷袭敌营,心里还嫌带的兵少了,现在才明白,他的真正任务是捣毁贼营,扰乱军心。他放火烧了贼营,回兵城下。
这时,李渊已率两千轻骑冲入贼阵,贼阵大乱。甄翟儿大吃一惊,他原以为守军全在城内,没想到会从城外杀出一支这样的队伍。正在举棋不定的时候,他发现了白魁白袍白马的李渊,便放弃攻城,掉头向李渊冲杀过来。于是,数万贼兵把李渊的两千骑兵团团围住。李渊奋力冲杀,贼兵死伤无数,但毕竟敌众我寡,包围圈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