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会适当的针对打压。
大食堂的饭也不好吃,缺油少盐不说,等他们洗洗手,去迟了,就只剩下汤汤水水。
后来他们收工都不洗手换衣服,直接去食堂,还总是赶不上趟。
住的更差,男的三人一间十平米,女的两人一间八平米,屋子土木搭建,四面漏风,冬天冻死,夏天被虫子咬死。
自个都顾不了自个。
都后悔了。
只是牵扯到立场思想问题,还有家里的顾忌,不是谁说想回去就能回去的。
都忍着捱着。
暗中想各种办法回城。
几年间也走了几个,补了几个。
袁木夏当知青的第三个月,就下决心一定要回城。
她很努力的工作,脏活累活抢着干,哪怕是雷声大雨点小,十分力的活只用三分,效率只有别人的一半。
知青之间吵吵闹闹,知青和农场职工之间的矛盾,她从不参与。
有男知青对她表示好感,农场的男职工也有看上她的,一概装作不知。
知青工资每月有十五块。
她都尽量省着,把钱存起来。
久而久之,女知青说她假清高,男知青说她假正经,农场职工们说她资产阶级思想严重,表里不一,工作敷衍,虚荣心强,看不起劳动人民。
室友说她是吝啬鬼,守财奴,两面人。
她都装作听不见。
坚持了整整四年,攒了一个月的假,三百巨款。
就为回家看父母能不能找关系把她弄回去,他们一直说在想办法。
可回到久违的城市,见到日思夜想的家人,却发现城市已经不是记忆中的城市,爸妈也不是以前的爸妈。
哥哥姐姐,已经开始排斥她。
年初,解放机械厂改善职工居住条件,新建了家属院,根据职工个人家庭情况,重新调整了住房,分给家里一个小独院。
拥有独门独院,是除了厂里几位主要领导,最好的居住条件了。
比以前住大杂院,只有一间半屋子,哥哥只能住厨房好了很多、
之所以能被分配这样一个院子,除了爸妈双职工,主要是哥哥袁慕秋在同厂长的女儿金花处对象。
金花矮小黑胖,小时候寄养在农村,十二岁才回城上学,小学毕业就进厂当了工人,一眼看上了袁慕秋。
袁慕秋高中毕业,书卷气很浓,当年高考只差了两份,根本没看上厂长的女儿。
因为厂长许诺换房子,还许诺以后让他进医疗室子承父业,才同意。
现在金花基本已经住进了袁家,一间大屋准备给他们做新房。
爸妈住了一间。
还有一间给两个女儿。
但姐姐袁慕春也谈了对象。
小伙子姓高。
小高家不在城里,住的是四个人的宿舍,吃食堂,很不方便。
便天天在袁家混吃混喝,他脚勤腿快,虽然小里小气,却老实听话,
承包了家里所有的活儿。
袁木夏在家呆的地儿都没有了。
尤其是晚上,爸妈睡得早,姐姐的对象总是半夜才离开,哥哥和金花也早早关门卿卿我我。
她只能去外面徘徊。
以前的同学,小时候的玩伴,除了几个她这样的知青,都进厂工作了,没有正式安排的,也在厂里待业,还有结了婚的,没人有闲工夫搭理她。
只住了几天,姐姐觉得她碍事,言来语气的呛她,摔碟子拌碗的嫌弃她。
哥哥也认为她沾染上了乡村习俗,做的饭菜油少水多没味道,饭前便后洗手不标准,当着金花的面,总是对她翻白眼。
爸妈本来就喜欢姐姐,偏着哥哥,看出来了,也不说话。
家里实在待不下去了,一个月的探亲假,她硬凑合着住了十天,加上来回路上,提前半个月回到了农场。
面对别人的询问,她只说回来有事。
什么事,她没说。
只有她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