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73章 李善长的劝谏
第(3/3)页

“但此举触动了原六国贵族的利益根基,除了秦国本土,其他地方的民众与旧贵族对秦的统治认同感极低,这也成了秦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之强盛,横扫六国,可制度改革不当,瞬间崩塌,实在令人警醒。”

“还有那王莽,建立新朝后,急切地推行改制。”

“他的改革看似美好,可不仅未能解决社会积弊,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搅乱了经济秩序,最终使得新朝在各方反对声中走向灭亡,改革也以失败告终。”

“如今我大明虽与秦汉新朝不同,但改革之事,仍需谨慎对待,切不可重蹈覆辙啊。”

李善长边说边摇头,神情愈发激动,脸上的皱纹因焦急而愈发明显。

“更有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其出发点本是为了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可变法过程中,由于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这些权贵联合起来极力反对,最终变法难以推行,王安石数次被罢相,变法也只能以失败收场。”

“王安石一片赤诚之心,想要挽救北宋于危难,却因改革阻力重重而抱憾终身,实在令人唏嘘。”

李善长双手微微颤抖,拱手道,“如今我大明,历经战乱,百废待兴,百姓渴望安宁,官员期望稳定。”

“此时推行改革,一旦引发各方抵触,局面恐难以收拾,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改革虽有其益处,但若是不顾及当下国情和各方利益,操之过急,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啊。”

“可见改革一事,在民间亦会引起诸多分歧。”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担忧,说着就起身行跪拜大礼,额头触地,久久未起,仿佛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局势的深切忧虑,和对皇帝的恳切劝谏。

朱元璋靠在椅背上,静静地听完李善长的话,看着跪伏在地的李善长,若有所思地起身,在房间里不断踱步。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后世对李善长的诸多评价,那些文字记载仿佛一帧帧画面在眼前闪过。

自至正十三年李善长追随自己以来,这人的性情他再熟悉不过,说李善长谋反,在他看来几乎是不可能之事,可这人对权力的看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或许,他今日的劝谏,除了对局势的担忧,也有担心改革会影响到自己既得利益的成分吧。

但不可否认,他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事例,确实值得自己深思。

忆起往昔,朱元璋的眼神中不禁流露出一丝感慨。

李善长早期追随自己时,那是何等的尽心尽力,在大封功臣时,更是夸赞是自己的萧何。

在筹集粮草的艰难时期,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粮草的供应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在他的努力下,大军从未因粮草短缺而陷入困境,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稳定后方时,李善长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智慧。

在他的治理下,后方地区百姓得以安心生产,社会秩序井然,为前线作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制定典章制度时,李善长更是殚精竭虑。

他的努力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使得国家的治理有了明确的规范和准则。

这些功绩,一桩桩、一件件,都彰显着李善长的才能与忠诚,绝不能仅仅用看重权力来简单解释,其中更多的是对自己事业的忠诚以及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朱元璋深知,李善长或许有着自己复杂的政治理想。

同时,李善长深受家族观念的影响,在他的意识里,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便是保障家族荣耀和利益的根本所在。

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族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

如此看来,很难将他的行为单纯地归结为对权力的盲目追逐。

想到此处,朱元璋的脚步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而凝重。

他又想起了历史上那个最终被自己下令诛杀的李善长。

那时的自己,之所以痛下杀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散淮西集团那庞大的势力。

淮西集团在朝中盘根错节,势力庞大,有李善长这样的领头羊在,他们抱团取暖,权力逐渐膨胀,已然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而一旦没了这领头羊,淮西集团便如同一盘散沙,难以再对朝廷的统治造成实质性的冲击。

朱元璋缓缓转过身,把李善长慢慢扶起,目光中多了几分复杂的情绪,有理解,有思索,也有帝王特有的审视。

第(3/3)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都在看:穿越千年后,她喜提破烂风水铺穿成炮灰后,我在军营拎大勺寒门布衣,开局打猎养活小娇妻她顶级白莲,进宫嘎嘎乱杀武逆九千界神魔天帝平妻进门?她自请下堂做太子妃开局捡媳妇:从布衣杀到九五之尊沈阳恐怖凶宅合集重生77:从打猎开始养活女知青人族镇魔司,一剑镇邪神你无敌了,下山去吧师弟!你不要牛我啊啊啊啊!契约婚姻三年,到期女财阀要毁约再婚现场,前夫带崽抢婚求复合反派:开局判处主角宫刑,主角崩溃了谍战:熬这么久,总算到美人计了被渣后闪婚,我被首富全家宠上天走上人生巅峰,从双修功法大成开始农门傻女逃荒路上起飞了谁言人族无大帝?我出现后诸天颤抖没错,京圈大佬就是没她不行拒绝精神内耗,平等创亖所有人我靠打爆学霸兑换黑科技稳定巅峰,从被美女总裁逆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