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卫忠喊停演练,“都过来。”
大家围拢过来,有的还在喘着粗气,脸上却都带着兴奋的神色。
“说说看,刚才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不足?”卫忠问道。
讨论又开始了。有人说陈燕儿的斥候布置得太密,影响了行军速度。有人说铁三的伏击点选得不够隐蔽。
卫忠听着他们的讨论,不时点头。这些少年在实战中学习,进步得很快。
“休息一炷香,然后练射箭。”最后,卫忠挥手道。
“诺!”整齐的回应声中,透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
看着这些充满活力的面孔,卫忠想起了自己当年刚入伍时的模样。那时的他,也是这般意气风发吧。
现在的御军虽然人数锐减,但只要有这些愿意学习、渴望进步的年轻人在,总有重振雄风的一天。
卫忠站在校场中央,目光扫过席地而坐的众多学生兵。晨光熹微,微风拂过众人的衣袍,带来一丝清凉。
“出此门后,今日推演内容不得外传,若有违背者,定斩不饶。”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诺!”整齐的回应声中带着几分肃杀之气,回荡在校场上空。
卫忠微微颔首,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这些年轻的面庞上写满了期待与紧张,有人握紧了拳头,有人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
“设若太尉奉帝北伐”
话音未落,在场众人神色骤变。有人猛地抬头,有人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袖,还有人不自觉地倒吸一口凉气。这哪里是什么推演,分明就是眼下局势。
校场上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金陵卫两万为精锐,再加四方丁男、世兵,坞堡部曲,让投诚的士兵打头阵,总兵力超过十万。”卫忠一边说着,一边在场中踱步,“这支军队看似人数众多,实则”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看到不少学生已经开始在心中盘算。
“太弟慕容辉失了民心,内外皆怨。如今仅能聚集五万兵马,其中万余中军算得上精锐。”
有学生忍不住小声议论:“这兵力差距”
“七八月间,天师北上,天子亲征,文武百官跟随出征。”卫忠继续道,“待抵达江北,兵力将达十余万。”
说到这里,卫忠突然停下脚步,转身面对众人:“若你是慕容辉,该如何应对?”
场中一片寂静。有人皱眉思索,有人低头沉思,还有人悄悄地在地上画着什么,似乎在推演战局。
这等局势,已非单纯的军事对抗,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战略考量。对这些年轻人来说,确实有些为难。
卫忠也不催促,给他们留出思考时间。他知道,越是复杂的局势,越需要冷静的头脑。
良久,他开口道:“铁三。”
被点到名的年轻人猛地站起,衣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回邵师。末将以为,当坚壁清野。”
他的声音越说越坚定:“将野外粮草、百姓存粮尽数搜刮,牲畜全部宰杀,随即撤回城中据守。大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又攻不破坚城,必然疲敝。待其退兵之际,我军可以精锐出城追击,或可大胜。”
此言一出,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连连摇头,有人若有所思,还有人面露不忍之色。这主意太过狠辣,即便能赢,也是两败俱伤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