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峪的府兵和民夫被征召出征,一下子走了五十多个壮汉。往日热闹的村子顿时冷清了许多,连街道上都少了几分人气。
韩远站在窑洞门前,目光扫过空荡荡的院子。以往这个时候,何叔刘将的警卫员们早就吵吵闹闹地凑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摆龙门阵。如今独享一个窑洞,反倒让他生出几分不适应。
夜色渐深,窑洞里只剩下油灯微弱的光芒。韩远躺在炕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耳边仿佛还回响着小九小十五他们的笑闹声,那些围着炕桌斗地主、聊天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唉。”他叹了口气,从枕头底下摸出笔记本电脑。上次用太阳能充过电,现在还剩些电量。屏幕的蓝光在昏暗的窑洞里显得格外刺眼。
没有网络的电脑实在无趣,韩远随手翻看着存储的资料。新唐书旧唐书上那些遥远的年份和大事,让他提不起半点兴致。正准备关机时,一份古代农具的资料引起了他的注意。
“弯辕犁?”韩远眯起眼睛,仔细阅读起来。这种最早发明于晚唐东江地区的农具,与当下使用的直辕、长辕犁相比,简直就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
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屏幕,目光在图纸上来回游移。弯辕犁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直辕改为曲辕,长辕改为短辕,辕头上的犁盘被巧妙地安排成自由旋转模式。如此精巧的布局,让犁架瞬间变得轻盈小巧,这种犁具设计还贼灵活,能随心所欲地调头。
“最关键的是”韩远的眼睛亮了起来,“只需要一头牛就能耕地!”
想到自家那千多亩田地,再想想佃农们辛苦耕作的身影,韩远顿时坐不住了。他翻出纸笔,一笔一画地把弯辕犁的图纸和制作方法抄写下来。
天还没亮,韩远就急匆匆地往岳山赶去。岳九爷的木匠铺子里已经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声音,几个徒弟正忙着给韩远的浴室打造水车。
“八叔公!”韩远快步走进院子,“我这儿有个好东西,您帮我看看。”
岳九爷放下手中的工具,接过图纸。他眉头微皱:“这犁怎么这般奇怪?辕又短又弯的,能用?”
“八叔公您别看它样子奇怪,这可是个宝贝。”韩远凑近了些,手指着图纸上的细节,“您看这犁建、犁评、犁箭的设计,能随意调节犁铲深浅。最重要的是,一头牛就能干两头牛的活!”
岳九爷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作为老木匠,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往用踏犁时,五个壮劳力忙活一整天,也就抵得上一头牛的工作量。如果真能让一头牛发挥出两倍的效率
“行,这活儿我接了!”岳九爷一拍大腿,招呼徒弟们过来,“都别忙活水车了,今儿个咱们打造新式犁!”
木匠铺子里顿时忙碌起来。岳九爷亲自挑选了上好的木料,让徒弟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犁辕,有的打造犁床,还有人专门制作调节部件。
韩远坐在一旁,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心中不禁有些激动。岳九爷时不时过来和他商量细节,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不时还要在地上画几笔。
“师傅,这个该怎么打磨?”
“轻着点,别把棱角都磨没了!”
“这儿是不是要打个榫眼?”
“对,就这样,再细一点”
工匠们的对话此起彼伏,伴随着凿子和锯子的声音,新鲜的木屑不断飞扬。渐渐地,一件件部件在熟练的手艺下成型。
“来,都放下手上的活,帮我组装!”岳九爷擦了把额头的汗,开始最后的工序。
众人齐心协力,将各个部件按图纸组装。岳九爷亲自操刀,一板一眼地打磨接合处,确保每个细节都完美契合。
“就差个犁铲了。”岳九爷转身从墙上取下自己的老犁上的铁制犁铲,小心翼翼地安装上去。
“成了!”他提起新打造的弯辕犁,来来回回的端详着。这犁比普通的直辕犁小巧许多,提在手里轻便了不少。
“八叔公,咱们找块地试试?”韩远迫不及待地提议。
岳九爷点点头,扛着犁就往村外走。他们来到一块轮休的空地,找来一头水牛,套上牛弯,系好犁绳。
“先浅耕试试水。”岳九爷调整好犁建的位置,轻轻抖了抖牛绳。
水牛迈着稳健的步子向前走去,犁铲轻松地切入土层。泥土被均匀地翻到一旁,形成整齐的犁沟。岳九爷的脸上渐渐露出惊喜的神色。
“好使!”他大声叫道,“这犁扶着一点都不费劲,牛也轻松!”
调转方向时,短小的犁身显示出了优势。水牛轻松地拐了个弯,新的一道犁沟紧接着上一道,整齐划一。
“再试试深耕!”岳九爷调整了犁评和犁建,让犁铲插得更深些。
水牛依然不费力地向前走着,厚实的土层被翻起,露出下面湿润的黑土。岳九爷的笑容越来越灿烂,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好宝贝啊!”他放开犁,搓着手掌感慨,“这犁要是推广开来,咱们韩家峪的农活就轻松多了!”
韩远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件农具的改进,更是韩家峪农耕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
“八叔公,您看这犁要是能大批量生产”韩远试探着说。
“那是自然!”岳九爷立刻接话,“我这就让徒弟们准备材料,多打造几架出来。你放心,保证质量!”
回去的路上,韩远的脑海里已经开始盘算起来。先让佃农们试用,等效果出来了,再开个农具店专门经营。要是能得到官府的认可,说不定还能更上一层楼
夜幕降临,韩远躺在炕上,回想着这一天的经历。窑洞里还是那么安静,但他的心里已经不再感到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