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吴玲兴冲冲地找到赵姐,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赵姐,布料全卖完了!”
赵姐正在整理柜台,闻言抬起头:“卖多少钱?”
“一块七,这价格压得比门市低了一角。”吴玲得意地说,“大家都说这价格实惠。”
赵姐这才明白自己为什么卖不动,原来是价格定高了。她看着自己柜台上堆积的布料,不由得叹了口气。
“赵姐,什么时候再进货?”吴玲迫不及待地问,“我看这生意很有搞头。”
赵姐摇摇头:“我这都没卖出去,再说家里那位已经说了,让我别整这些,小心丢了工作。”她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
吴玲有些失望,但她实在缺钱,打算夜班前再去进些货。她看了看手表,匆匆告别赵姐,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林玉环在朦胧的晨光中醒来,身旁的位置已经空了,只留下一道浅浅的凹痕。她伸手轻抚那处微凉的床单,“花赵”想必是一大早就出门了。
阳光透过薄纱窗帘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伸了个懒腰,慢慢坐起身,开始计划这一天的安排。首先就是包粽子。
“先把糯米泡发”她轻声自语,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不含糊。将提前浸泡好的糯米沥干,咸肉切成小块,竹叶也已经煮软备用。
清晨的阳光透过厨房的窗户洒进来,照在她忙碌的身影上。竹叶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混合着咸肉的香气。
“这样卷”她的手指灵巧地翻飞,将糯米和咸肉裹进竹叶中,竹叶包裹着饱满的馅料,在她手中渐渐成型。
一个,两个粽子的数量在她手下不断增加。灶台上的锅里已经煮上了第一批,热气腾腾地往上冒,带着粽叶特有的清香。
“二十个应该够了。”她数了数剩下的材料,开心地连连点头。这些粽子,一部分要留给顾建阳,剩下的带回学校给室友们尝尝。
趁着粽子在锅里煮着,林玉环拿出了前几天从布店买来的绵绸。这种轻薄透气的布料很适合做夏天的衣服,她打算给自己做件半袖衬衫。
“虽然没有缝纫机,但手工缝也不难。”她仔细地在布料上比划着尺寸,眼神专注。阳光下,银针穿梭,一针一线都格外认真。她时不时停下来检查针脚,确保每一处都整齐美观。领口处还特意缝上了几颗小巧的珠子作为装饰,显得既清新又别致。
“下次去徐长福那里,得买些细皮筋。”她一边收针,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试着做件泳衣应该也不难。”
完成的衬衫看起来很是清爽,林玉环忍不住多看了几眼才将它叠好放进挎包里。这时,粽子的香味已经充满了整个屋子,她赶紧去查看锅里的情况。
“刚刚好。”她小心翼翼地将粽子捞出来,挑出几个最饱满的留给顾建阳,其余的都用油纸包好准备带回学校。
想到室友们尝到家乡味道时的表情,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特别是周蓉和马雅燕,都是外地来的学生,平时很少能吃到家里包的粽子。
回到学校时,宿管阿姨叫住了她:“林玉环,你等等,有你的信。”
是周斌的来信。她快速浏览了一遍,得知周四他会随车来省城,心里暗暗高兴。这段时间能们都是电话加写信沟通生意上的事,这次见上一面总是好的。
推开宿舍门的瞬间,周蓉的声音就传了过来:“玉环,咋今儿这么快就溜达回来了?”
“给你们带了点好东西。”林玉环笑着从包里拿出包好的粽子。
“真的是粽子!”周蓉眼睛一亮,想要从上铺爬下来。
“你的腿还没好全,小心点。”林玉环连忙提醒道。韩诚凑了过来,好奇地问:“什么馅的啊?闻着好香。”
“咸肉馅的,我家乡的做法。”林玉环一边回答,一边将粽子分给大家。
这话一出,白露和赵翔也都围了过来。宿舍里顿时热闹起来,充满了欢声笑语。
林玉环注意到马雅燕还独自坐在床上看书,便走过去把粽子递给她:“给你的,尝尝看。”
“我我不用了。”马雅燕有些局促地摆手,眼神闪躲。
“大家都有份,你可不能例外。”林玉环坚持把粽子塞到她手里,语气温和但不容拒绝。
“谢谢。”马雅燕小声说道,眼里闪着感激的光芒。自从上次的海魂衫事件之后,她因为钱的事情有些疏远大家,但林玉环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融化这层隔阂。
“玉环,这粽子太好吃了!”周蓉的赞美打破了这微妙的气氛,“食堂要是有这手艺该多好,我就不用总想家了。”
采访那天,林玉环被记者邀请一边在校园散布,一边交谈。
“我还以为采访会很严肃呢。”林玉环轻声说道,眼角带着一丝笑意。阳光透过树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韩明笑着摇摇头,手里的笔记本翻过一页:“采访嘛,最重要的是让大家放松。尤其是像你这样的大学生,我更想听听真实的想法。”
春风拂过,带来远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林玉环抬头望向那栋红砖建筑,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怀念:“记得刚开学那会儿,我们整天泡在教室里,生怕落下一点知识。”
“现在呢?”韩明顺势问道,目光中闪过一丝好奇。
“现在”林玉环微微一顿,“现在也一样啊,只是多了些课外活动。比如上午还要去参加广播体操,下午还有政治学习。”
韩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手中的钢笔在本子上快速记录。阳光照在纸面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芒。
“能为你拍张照片吗?”他晃了晃挂在脖子上的相机,镜头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可以配在文章旁边,让更多人看到恢复高考后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林玉环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我觉得,不如拍张主教学楼的照片吧?那里的环境很好,而且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学校。”
韩明愣了一下。他习惯了被采访者对上报纸的热切期待,尤其是年轻女孩,更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但眼前这个女孩却显得格外含蓄。
“这个提议不错。”他笑着点头,目光扫过主教学楼上“师范学院”的大字,“等报纸出来,我给你送一份。”
“谢谢韩记者。”
“叫我小韩就行,不要见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