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以世家出身的官员为主,面露不满;另一派多为寒门出身者,则频频点头。
一名老成持重的县令起身道:“安平侯此举,实乃惠民良策。老朽虽不才,愿全力配合。”
“多谢鲍县令支持。”袁尚微微颔首。
“安平侯!”又一名官员站起,面带忧色,“此改革若行,必将引起巨大震动。世家大族必不甘心,恐生乱端!”
袁尚目光如炬:“乱端何为乱端若有人胆敢阻挠朝廷政令,扰乱冀州安宁,便是谋逆大罪,当诛九族!”
此言掷地有声,堂内瞬间寂静无声。
“诸位大人,”袁尚语气转为和缓,“变法之举,利国利民,并非针对某些人。只要安分守己,遵纪守法,谁都不会受到伤害。吾袁尚此举,只为冀州百姓谋福祉,绝无他意。”
“安平侯仁德!”一名年轻官员激动起身,“下官虽才疏学浅,愿追随安平侯,共襄盛举!”
随即,越来越多的官员表示支持,堂内气氛渐趋热烈。
然而,仍有一部分官员神情复杂,眼中闪烁着不安与抵触。
袁尚看在眼里,心中了然。他早料到世家大族不会轻易屈服,此番改革,必将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诸位,”袁尚环视众人,“变法非一日之功,需各位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从今日起,每郡选派得力官员,组成查田队,实地丈量土地,核实人口。一应所需文书、丈量工具,皆由刺史府提供。”
“冀州各级官员,需全力配合查田队工作。若有阻挠,视为抗命,严惩不贷!”
“下官遵命!”众官齐声应道,声音整齐划一。
然而袁尚敏锐地察觉到,某些官员虽口称遵命,眼中却闪烁着不易察觉的抵抗。
会议进行到午时,袁尚宣布暂时休息,命人分发午膳。众官员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交谈,气氛诡谲。
徐庶悄然走到袁尚身边,低声道:“主公,已探得几名世家出身的官员暗中勾连,欲联合抵制新政。”
袁尚不置可否,淡然一笑:“意料之中。让他们聚在一起也好,省得我们挨个找。继续监视,看他们有何动作。”
“是。”徐庶领命而去。
午膳过后,大会继续。袁尚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并宣布各郡县查田队的负责人选。这些人选多为寒门出身,忠心可靠。
“诸位大人,”袁尚最后总结道,“冀州改革,意在富民强国。望诸位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本,共襄盛举!”
言罢,他环视众人:“若有异议者,现在可提出。”
堂内一片寂静,无人出声。
袁尚心中冷笑,他自然知道反对者不敢在此时公然抗命,必是另有打算。
“既无异议,即日起执行!三日后,各郡查田队务必启程,一月内完成初步摸底。”
“遵命!”众官员齐声应道。
大会散去,众官员陆续离开刺史府。袁尚独自立于后堂窗前,望着官员们三三两两离去的背影,心中盘算着下一步棋该如何落子。
徐庶匆匆走入:“主公,刚才大会上,李郡丞、赵县令等十余名世家出身的官员,已暗中传信回族中,请族人设法阻挠查田。”
袁尚并不吃惊:“查田队何时能够组建完毕”
石韬拱手道:“回主公,按照计划,三日内即可完成组建。每队十人,皆为精干可靠之士。”
“给他们三天准备时间,足够了。”袁尚转身踱步,“世家大族反扑,无非两种手段:一是官面上阻挠,二是民间作乱。”
袁尚眼中闪过一丝锋芒:“传我军令,命典韦调一千精兵,分成十队,随查田队一同出发,沿途护卫,避免意外。”
“主公英明!”徐庶赞叹道,“如此一来,世家想要阻挠,就难上加难了。”
“此外,”袁尚继续道,“命各县衙张贴告示,向百姓宣讲新政,使其明白改革乃为民谋利,免得被世家大族蛊惑。”
“遵命。”石韬记录下来。
“最后,”袁尚语气骤然冷峻,“秘密监视李郡丞、赵县令等人的一举一动。若有违抗朝廷政令、煽动民众作乱之举,立刻拿下!”
“谨遵主公军令!”徐庶与石韬异口同声回应。
夕阳西下,晚霞如血,映照着邺城的城墙。
刺史府内,灯火通明。袁尚独坐书房,案头摊开着冀州地图,指尖轻轻点在地图上代表各大世家势力范围的记号上。
“冀州改革,刚刚开始。”他低声自语,“棋已落子,我倒要看看,这些世家大族,会如何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