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刺史府大堂。
袁尚与张燕对坐,茶香袅袅。
“张将军,太行山上的黑山军家眷已开始陆续迁下山。我已在邺城西郊辟地安置,保证有房有地,不愁吃穿。”袁尚说道。
张燕感激地点头:“袁刺史仁义。我黑山军虽为叛军,但多为饥民所迫。刺史不杀之恩,我等没齿难忘。”
袁尚摆手:“张将军言重了。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非你等之过。如今你我既为一体,当同心协力,共保冀州安宁。”
张燕犹豫片刻,问道:“刺史打算如何安排我等?”
袁尚直言:“黑山军将分批编入冀州各部,每营不超过百人。军饷、装备与原冀州军相同,升迁也一视同仁。”
张燕点头:“这很公平。不过,我军将士多为山民,不谙军纪,恐有冲突。”
袁尚胸有成竹:“无妨。我会安排老兵带新兵,循序渐进。军法面前人人平等,违者必惩,但也不会苛责。”
张燕释然:“如此甚好。不知刺史打算如何安置我?”
袁尚微笑:“张将军骁勇善战,我欲任命你为军中郎将,协助典韦训练新兵。”
张燕大喜:“多谢刺史信任!末将必当竭力效命!”
冀州军中郎将可统领数千兵马,负责冀州军事布防,战时出征。张燕原本只是黑山军首领,被朝廷四处围剿,遭人嫌弃。
如今袁尚招安他,还任命其为冀州军中郎将。这不仅让张燕摆脱草寇身份,拥有正规地位,他自然欣喜若狂 。
袁尚起身,拍了拍张燕肩膀:“张将军,冀州需要你这样的猛将。往日恩怨,一笔勾销。从今往后,你我一心,共创大业!”
张燕起身拜倒:“末将愿追随刺史,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袁尚扶起张燕,心中已有定计。黑山军的收编,不仅解决了一大隐患,还为冀州增添了大量兵力。加上崔家、郭家等世家势力被铲除,冀州已然成为自己的坚固基石。
待张燕离去,徐庶进入大堂。
“主公神机妙算,一举解决黑山之患,实乃大手笔!”徐庶赞叹道。
袁尚摇头:“此乃不得已而为之。黑山军若为外人所用,冀州危矣。如今收编他们,既除隐患,又得人力,一举两得。”
徐庶问道:“主公接下来有何打算?”
袁尚走到地图前,指向冀州各地:“崔家、郭家既除,其产业、田地尽归官府。我意将良田用于屯田,安置流民;工坊则继续生产,但改善工人待遇;商铺归入商会,统一管理。”
徐庶惊叹:“主公此举,等于彻底改变了冀州格局!”
袁尚点头:“非我所愿,实乃形势所迫。冀州若要安宁,必须根除世家把持一切的弊端。”
徐庶忧虑道:“如此大刀阔斧,恐引起其他州郡世家反弹。”
袁尚胸有成竹:“无妨。我自有应对之策。”
徐庶正欲回应,一名亲兵匆匆进入:“主公,洛阳来信!”
袁尚接过信件,仔细阅读,面色逐渐凝重。
“何事?”徐庶问道。
袁尚将信件递给徐庶:“十常侍已得知冀州平定黑山军之事,正在朝中大肆宣扬我擅自用兵、结交叛军之罪。”
徐庶急道:“这可如何是好?”
袁尚冷笑:“无妨。我早料到他们会如此。”
他走到案几前,提笔写下一封回信:“传令下去,整理黑山军投降始末,连同崔家、郭家勾结叛军的证据,一并送往洛阳,交予家父。”
徐庶恍然大悟:“主公是要以攻为守,反将一军!”
袁尚点头:“十常侍若要借此事发难,我便将崔家、郭家勾结叛军的罪证公之于众。到时,谁是忠臣,谁是国贼,自有公论。”
徐庶赞叹:“主公高明!”
袁尚放下笔:“传令典韦,加紧训练此次收编的黑山军。无论朝中风云如何变幻,我冀州当自强不息,方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