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温室大棚技术
林小雨好奇地凑近:"你能看懂俄文?"
"不,但图片说明了一切。"柳青快速翻动着期刊,心跳加速。
他指着其中一页,"这里,利用地热和人工光源进行反季节种植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下一个项目!"
晒谷场东头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吴村长带着几个小伙子从县里拉回了新一批建筑材料。
柳青小心地将期刊塞进怀中,迎了上去。
"村长,咱们村现在电力充足,我想试试搞个新项目。
"柳青帮着卸货,同时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吴村长停下手中的活计,皱纹里夹着疑惑:"大冬天种菜?那不是逆天而行吗?"
"不是逆天,是利用科技。"
柳青从兜里掏出那本期刊,翻到关键页面,"苏联人早就这么干了,我们有了电力和技术,完全可以试试。"
老支书不知何时也凑了过来,眯着昏花的眼睛盯着图片:"这玻璃房子造价不低啊"
"开始可以小规模试验。"
柳青迅速在脑中计算着,"用竹架覆塑料膜,成本能降低八成。关键是控温系统——我们现在有电,可以尝试自制加热装置。"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骚动。
柳斌带着几个年轻人围在考古保护棚旁,对着玻璃下的古窑指指点点。
柳青注意到,柳斌的目光不时瞟向这边,眼中闪烁着不明的情绪。
"这事得从长计议。"吴村长拍了拍柳青的肩膀,"先把手头的砖窑和蜂场经营好再说。"
柳青点点头,没有反驳。
但当他转身走向村委会时,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温室大棚的详细方案。
前世那些关于寿光大棚的新闻报道、农业节目中介绍的技术要点,此刻都变得异常清晰。
村委会的煤炉烧得正旺,柳青摊开图纸,开始勾画温室的结构。林小雨端来一杯热茶,好奇地站在他身后观望。
"你真的打算做这个?"她轻声问,"老族长肯定不会同意。"
柳青的笔尖在纸上顿了顿:"正是因为有人反对,才更要做出成绩给他们看。"
他抬头看向窗外,考古保护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们能用现代技术保护古窑,为什么不能用科技改变农业生产?"
林小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眼睛一亮:"我在哈尔滨读书时,认识一位苏联农业专家。也许他能提供一些建议?"
柳青猛地站起身,差点打翻茶杯:"你有他的联系方式?"
"科瓦廖夫教授,现在应该还在东北农学院。"林小雨翻出笔记本,"我可以写信问问。"
"不,直接打电话!"柳青激动地说,"用村里的公款支付话费。如果能得到专业指导,我们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当天下午,柳青召集了赵二狗、王寡妇等核心社员,在砖窑旁的工棚里开了个小会。
他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包括从林小雨那里了解到的苏联温室技术细节。
"种反季节蔬菜?"王寡妇搓着粗糙的手掌,眼中既有怀疑又有期待,"要是真能成,过年时卖鲜菜,价钱能翻好几番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