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地间的财富,百姓缴纳的赋税,都是有定数的,不会凭空增多。
好在北魏历代皇帝都懂得节俭,国库倒也充盈。
到了熙平、神龟年间,更是堆金积玉,富得流油。
可偏偏出了个胡太后,一临朝听政,就把这些积蓄当粪土一般挥霍。
那些皇亲国戚、权贵宠臣,虽然靠着祖上积攒和朝廷赏赐,攒了些钱财,但哪经得起他们争奢斗富?
于是个个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而那些削尖脑袋想往上爬的小官,更是蝇营狗苟,巴不得明日就升官发财。
如此一来,官场乌烟瘴气,良莠不齐。
——这段议论,倒给故事添了几分警醒之意。
话说征西将军张彝的儿子张仲瑀,偏偏在这时候上了一道奏折,请求朝廷削减武将的选官特权。
消息一传开,羽林军和虎贲军的将士们立刻炸了锅。
“什么?要削咱们的权?”
一个满脸横肉的军汉拍案而起。
“走!去尚书省讨个说法!”
另一个挥舞着拳头喊道。
转眼间,上千名军士涌向尚书省,叫骂声震天动地。
尚书省吓得赶紧紧闭大门,这群暴徒就转道冲向张府。
“把张彝父子拖出来!”
可怜张彝父子被拖到街上,拳脚如雨点般落下,转眼就体无完肤。
暴徒们还不解气,一把火烧了张府。
张仲瑀的哥哥张始均跪地求饶,却被直接扔进火堆,活活烧成焦炭。
张仲瑀装死逃过一劫,张彝却只剩一口气,两天后就咽了气。
消息传到宫里,胡太后慌了手脚,连忙派官员安抚,可只抓了八个带头闹事的斩首示众,其余一概不问。
更荒唐的是,她居然下诏大赦,还允许武将继续按资历选官。
这时,怀朔镇的函使高欢正好在洛阳。
函使就是负责传递公文的差役。
他亲眼目睹了这场暴乱,回到家乡后,立刻变卖家产,广交豪杰。
有人不解地问:“高兄为何如此破费?”
高欢冷笑道:“禁军当街杀害大臣,朝廷都不敢深究,这样的政权还能长久吗?
留着钱财有何用?”
——乱世枭雄,果然眼光独到。
这高欢是渤海蓨县人,字贺六浑。
他祖上本是燕郡太守,后来投奔北魏。
祖父当过御史,因罪被流放到怀朔镇,从此定居北方。
高欢年轻时在平城当差,被富家女娄氏看中。
“此人相貌堂堂,必非池中之物。”娄小姐对父亲说。
娄家招他做了女婿,还出钱给他买了马匹。
高欢靠着这层关系,当上了函使。
后来他成了北齐的奠基人,这是后话。
北魏时期,吏部尚书崔亮为了应付官员过多的问题,想出了一个“停年格”的办法—不问才能高低,只看任职年限。
这法子看似公平,实则漏洞百出。
有才干的人可能因此被埋没,平庸之辈反倒能步步高升。
洛阳令薛琡看不下去了,几次上书反对:“崔大人,此法看似公平,实则误国啊!
选官若不论才能,朝廷如何得人?”
崔亮却摆摆手:“眼下官员太多,只能如此。”
他的外甥刘景安也写信劝他:“舅舅,这样选官,贤能之士岂不寒心?”
崔亮依旧固执己见:“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
没过多久,朝廷财政吃紧,竟直接克扣百官俸禄,削减了四分之一。
任城王元澄看不过去,建议道:“太后,与其减俸,不如裁撤冗费,这才是长久之计。”
胡太后却充耳不闻,依旧挥霍无度。
此时,宦官刘腾仗着太后宠信,从太仆升任侍中,兼右光禄大夫,权势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