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刺史李崇看不下去了,上书劝谏:“陛下,寺庙虽好,但国库有限,不如省下这笔钱,用来修缮明堂太学,培养人才。”
可胡太后哪里听得进去?
奏折递上去,如石沉大海,再无回音。
转眼到了熙平三年,有人献上一只罕见的乌龟,浑身金黄,被视为祥瑞。
胡太后大喜,当即改称“神龟元年”,大赦天下,宴请群臣。
“恭喜太后,天降祥瑞,必是国运昌隆之兆!” 群臣纷纷贺喜。
胡太后满面春风,举杯道:“今日普天同庆,诸位爱卿,尽情畅饮!”
于是,朝廷上下,一片欢腾。
可谁也没想到,这只“神龟”,或许不是什么吉兆,反倒像是个不祥之兆……
忽报征北大将军灵寿公于忠死了。
消息传来,朝中大臣大多拍手称快。
“这位于将军仗着权势,横行霸道,如今总算天收了他!”
一位官员低声议论。
“嘘,小声点,太后可还念着他的功劳呢。”
旁边的人连忙提醒。
果然,胡太后不仅没有追究于忠生前的过错,反而下诏褒奖,追谥“武敬”,还赐了丰厚的丧葬费用。
没过几天,又传来噩耗——司徒安定公胡国珍也去世了。
胡国珍是太后的父亲,葬礼自然极尽奢华。
“追赠相国太师,加授黄钺,尊号‘太上秦公’……”
礼官高声宣读诏书。
群臣纷纷附和:“太后至孝,理应如此!”
然而,谏议大夫张普惠却站了出来。
“陛下,‘太上’乃天子尊号,岂能用于臣子?”
他拱手进谏,声音坚定。
朝堂上一片哗然。
“张普惠,你这是不识时务!”
有人冷笑。
“礼法不可乱!”张普惠毫不退让,“若人人僭越,朝廷威严何在?”
他据理力争,驳得众人哑口无言。
可最终,太后并未收回成命。
“罢了,罢了。”
张普惠叹息一声,转身离去。
同僚们望着他的背影,摇头道:“真是个倔脾气。”
这场争论,终究只是徒劳。
张普惠拼死直谏,不过博得一个“直臣”的名号罢了。
过了数月,天象突变,月亮渐渐被黑暗吞噬,几乎消失不见。胡太后望着夜空,心中惶恐不安,总觉得这异象是冲着自己来的。
“天象示警,莫非本宫要遭大祸?”她眉头紧皱,低声自语。
身旁的心腹太监察言观色,立刻凑上前道:“太后娘娘,天象虽凶,但未必无解。”
胡太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既如此,不如找个替身挡灾。”
她立刻想到瑶光寺里的高氏——那位被她废黜的太后。高氏虽已出家为尼,但终究是个隐患。
“去,送她一程。”胡太后冷冷吩咐,“记住,要做得干净。”
当夜,太监带着毒药潜入瑶光寺。高氏毫无防备,饮下毒酒,不久便气绝身亡。
次日,宫中传出消息:“高太后突发恶疾,暴毙而亡。”
葬礼草草了事,棺木按尼姑的规格下葬,连哭丧的人都寥寥无几。高氏一生荣华,最终却落得如此凄凉结局,实在可叹。
胡太后却毫无愧疚,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她本就贪恋权势,如今连最后一点顾忌也没了。
“近日朝中大臣多有议论,说您……”宫女小心翼翼地说道。
胡太后冷笑:“他们敢说什么?”
“说您……行为不检。”
胡太后不怒反笑:“朕想做什么,轮得到他们管?”
没过多久,她竟公然召来一位皇叔,夜夜留宿宫中。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太后与皇叔……这成何体统!”大臣们私下议论纷纷。
可胡太后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
这段叔嫂孽缘,终究成了北魏宫廷里最荒唐的一笔。
欲问皇叔为谁,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