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听过刘顺的禀报李唯一惊。
四百步外正中红心?
唐尺确实不大准,但四百步测量起来也是五百八十八米到六百米的距离。
远视?但这合理吗?
他部下还真出了个奇才?
李唯觉得有点意思,自然让刘顺带他们进来。
“让他们进来。”
“是。”
随后,刘顺将赵忠和毛伊罕带了进来。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面见李唯,毛伊罕很紧张,但中央广场也教过她这时候该做什么,所以毛伊罕倒也不算是两眼一黑。
她在这项考评中可拿过小红花,连诺敏都会的东西,她不可能不合格。
进入小汗王所在的厅堂时,必须要低头小快步走,此乃‘趋’。
行走时,双臂自然下垂贴近身侧,不可昂首或大步行走。
这一步骤是《礼记》中的‘趋进,翼如也’。
肃立揖礼须要在距离小汗王五步外止步,双手合抱于胸前,女子右手在外、男子则相反。
而后躬身、身体前倾过半,这叫做‘长揖’。
做长揖的同时低声问候,‘殿下万福’或‘拜见小汗王’或‘拜见大王’。
之后行跪拜礼,一跪三叩,先屈右膝触地,左膝随后跪下,双膝并拢,此乃危坐。
双手交叠放在额头前,女子右手在外,俯身至手触地,叩首一次。
直身、腰板挺直,如此重复两次,一共三次,这是象征天地人三才之敬,是平民面见王时需要行的最高规格的臣民之礼。
与小汗王对话的时候,若非特别允许,否则需要保持跪姿,双手扶膝,目视地面。
自称时需要用‘小女’或‘小人’等谦称,提及小汗王时需要抬手示敬,但手不能过肩。
说话时要保持自谦、甚至自我贬抑,不然会被视为言不逊。
小汗王问话的时候,须要叩首一次再回答,语毕以‘谨遵王命’结尾。
(ps,唐朝礼仪体系承袭周、汉。《新唐书·礼乐志》:凡民谒宗室,皆再拜稽首;《大唐开元礼》典章:礼以别贵贱;《因话录》:百姓谒王,伏地屏息。
以后穿越了要是没成贵族,能用得到,包符合史实的,替你们查过了。)
李唯自然注意到了毛伊罕那不出错的礼节。
是花豹小室的毛伊罕?原青阳部灰帐民。
不错不错。
他在中央广场和大礼堂耗费的心思没白费。
上一代的人兴许还参差不齐,但下一代孩子们汉化却非常顺利,等第三代的新生儿出生,他们将生来就是汉人,是大唐人。
近距离观察到自己广撒网有教无类的教育成果,李唯倍感欣慰。
“说一说你是如何做到的。”
“小女其实取巧了,对赵统领大人的夸赞实在是不敢当,谨遵王命。”
谨遵王命通过停顿成为独立的短句,是说话中‘语毕必结敬语’的死规定,这种既定事实对毛伊罕来说称不上别扭。
而在李唯看来,这就是日韩语言体系中所谓敬语结尾的出处。能接受‘思密达’‘哈密达’,没道理接受不了自己老祖宗的汉语。
“如何取巧?”
自谦是说话的美德。
李唯也能通过取巧,在不用瞄准镜的情况下,命中四百米开外的靶心。
但他依靠的是自己的算力。
这个叫做毛伊罕的土著十三岁小孩呢?
“六十步的靶子,小女能看得很清楚,在测试了百步与二百步的靶子之后,小女发现它们的位置……那个红色的中心的高度是一样的。
所以小女记住了那个高度,到了四百步的地方,跟着感觉做了些调整,因为没有风,靶子也不会动,所以小女只需要调整自己不用考虑其他。
小女从小依靠感觉就能打中很多东西。
其实四百步的靶子小女眯着眼也只能看得到一个模糊的影子,但大概打量着,有着前面六十步、百步的演练,小女就知道该往哪里射出箭矢。
所以小女说是取巧,实在不敢当赵统领的夸赞,望殿下明鉴,谨遵王命。”
李唯理解了。
好一个‘俺寻思’的奇才。
有些直觉是天生的。
比如有些人就是擅长学习数学,对空间立体模型就是有着天然的想象力。
往小了说,最简单直观的表现就是,有些题他看一遍就知道辅助线该花在哪里。
不是因为题海战术的训练,而是俺寻思这就该……
“毛伊罕。”
“你可愿成为我手下的栋梁之材。”
这人天生就适合干些草菅人命的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