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章 茧
(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感叹一下)
钟思苓站在教室门口,那是高一开学第一天的教室门口。
她眼睛呆呆地望着里面的情景,一排排整齐摆放的桌椅像是沉默的士兵列阵,透着一种刻板的秩序感。
墙壁上高悬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横幅,那横幅红得醒目,仿佛是一团燃烧的火焰,本应激起人们内心的壮志豪情,然而此时,她的心中却没有一丝即将开启新学期的兴奋。
她的眼神中满是迷茫与低落,嘴角也只是无力地耷拉着。
今天是高一开学的第一天,她拖着沉重得如同灌了铅的步伐走进教室。
每一步都像是在抵抗着一种无形的压力,缓慢而艰难。
她在教室里环视了一圈后,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那窗户的玻璃上满是斑驳的痕迹,阳光艰难地透过这些痕迹洒在课桌上,像是破碎的希望。
点点光斑如同被击碎的镜子碎片,不规则地散落在课桌上,映射出她内心的支离破碎。
在钟思苓看来,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茧里的蝶。
这茧,便是她身处的教育环境。
周围的一切都像是被设定好程序一般按部就班地运行着。
从清晨的早读开始,那是一种怎样的早读场景啊。
天还黑乎乎的,整个城市都还在沉睡当中,她就得从那温暖的、充满着美梦余温的被窝里极不情愿地爬起来。
外面冰冷的空气一下子就灌进了她的睡衣里,她瑟缩着身子,在路灯昏黄的光线下,那光线就像风中摇曳的烛火般朦胧且昏暗,朝着学校的方向走去,只为了赶上那七点整开始的早读。
教室里,老师会在一排排桌椅间来回踱步。
那脚步声听着有些沉重,每每落在地上,仿佛都在敲打着学生们本就紧张的心。
老师皱着眉头,眼神中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督促着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
那朗读声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扯着嗓子喊,像是在完成任务;有的则是有气无力地小声嘟囔,思绪不知道已经飘到哪里去了。
不管学生们是否理解课文的内容,也不需要他们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只管机械地重复那些字词,那一个个的字词就像没有灵魂的字符被不断吐出。
“同学们,这篇文言文一定要背熟,考试肯定会考。”
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那讲台像是一个权威的指挥台。
老师拿着课本,紧紧地攥着书角,像是生怕课本会跑掉似的,其神情严肃得如同战场上严阵以待的将军,不容许有任何的懈怠。
课本的纸张在老师的手中被捏出了几道褶皱,钟思苓看着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那一个个古老的方块字像是一群密密麻麻的蚂蚁,进入她的眼睛,却无法直达内心。
她的心中满是无奈。
她真的不明白,那眼睛里写满了疑惑的神情,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些晦涩难懂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呢?那些文字仿佛是来自遥远古代的密码,可学习仅仅是为了找到打开应试这扇门的正确密码吗?
她尝试着去理解文章背后的含义,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着古人创作这些文字时的场景,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她仿佛看到古人坐在简陋的书房里,借着微弱的烛光,挥毫泼墨的样子。
可每次刚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就像是小火苗刚刚燃起,就会被铺天盖地的考试重点和标准答案淹没。
那些重点像是汹涌而来的潮水,标准答案就像坚固冰冷的堤坝,一下子就把她刚刚燃起的那点探索精神给扑灭了。
数学课上,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老师站在黑板前,手中的粉笔像是一把出鞘的剑,在黑板上奋笔疾书。
“刷刷刷”的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回响着。
老师讲解着一道道复杂的数学题,每一道题都像是一个迷宫,等着学生们去找到出口。
老师的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种题型很重要,高考必考,大家一定要掌握解题方法。”
那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像是在命令士兵们必须牢记作战策略。
钟思苓努力地抬起头,眼睛紧紧地盯着黑板,想要跟上老师的思路。
她手中的笔在本子上快速地移动着,不停地做着笔记。
那本子上的字迹不断延伸,像是一条蜿蜒的小路。
然而,她发现自己只是在机械地套用公式,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按照既定的模式操作,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题,却没有深入的思考。
那思考就像是一口干涸的深井,不见水源。
课后,她拿着一道自己思考很久都没解出的数学题去问老师。
她的手心满是汗水,那道题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她的心头。
老师看了一眼题目,那眼神就像是快速的扫描,然后直接告诉她解题步骤。
那步骤就像是一串被规定好的咒语,老师说完后接着说:“记住这种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就这么做。”
钟思苓想要张口问为什么不能用其他方法,她的嘴唇微微颤抖,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给掐住了喉咙。
她知道老师没有时间听她的“奇思妙想”,老师还有更多的题要为学生们讲解,还有下一个知识点要传授。
随着时间的推移,钟思苓越来越疲惫。
那是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
每天除了上课,课表就像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把她的时间切割得支离破碎。
就是做不完的作业,那些作业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山丘。
她坐在书桌前,灯光昏黄如同她逐渐消沉的意志,周围是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在纸张上摩擦的声音。
她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和辅导资料填满了。
那补习班像是一个个吞噬她自由时间的黑洞,辅导资料则像无孔不入的丝线,将她紧紧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