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平城外不远处的一处隐蔽营帐之中,大明此战的三位关键人物——朱元璋、朱棣和徐达,正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神情严肃地商议着今日战事的部署。
朱元璋坐在主位上,他目光深邃而锐利,手指轻轻点在地图上,率先开口说道:“咱们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玄烨被咱们活捉,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或许可以用这个事来做文章。玄烨可是满清的重要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满清的神经。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一点,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徐达跟随朱元璋多年,对朱元璋的战略意图向来能有敏锐的洞察。他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后,大概就清楚了朱元璋的意思,遂对朱元璋说道:“上位的意思是佯装撤退,吸引清军出城追击?”
朱元璋听后,开怀大笑起来,那爽朗的笑声在营帐中回荡。他拍了拍徐达的肩膀,笑着说道:“生咱者父母也,知咱者天德也!没错,咱就是这么想的。估计对面满清鞑子也等着咱们惊慌失措的撤离呢。他们以为玄烨能在大明位面攻破山海关,把咱大明打得落花流水,迫使咱不得不狼狈撤军回援。哼,咱就给他们这样一个错觉,让他们放松警惕。他们以为能在咱撤退时捡个便宜,到时候城中的鞑子哪怕没全出来,也会出来个八九成。到时咱就有机会顺势拿下北平城!”
朱棣在一旁一直认真地听着,皱着眉头思考着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突然,他忍不住说道:“爹,万一玄烨和满清之间规定了诸如每日联系的暗语怎么办?玄烨兵败已经一天了,万一真有这样的事,那此时对面的鞑子估计已经知道玄烨失联的事情了。要是他们有所防备,咱们这计划可就白费了。”
朱元璋听了朱棣的话,微微点了点头,认真思考了一番后说道:“老四说的有些道理。可现在这种情况值得咱们去赌一赌。而且以那些鞑子的脑子,连先攻击万历或者崇祯位面这样的事都想不到,还指望他们能有什么好主意。他们只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不可能想到咱这一层。”
徐达也在一旁思考后,赞同道:“事到如今也只能这么办。清军支援的速度实在太快,昨夜若不是他们来得突然,哪怕晚上一两个时辰,北平也早就落入老四的手中。如今城中兵力充足,虽然火器不如咱们在镇国王那换来的火器精良,可他们胜在量多。若是强攻的话,咱们的损失也不小。所以用这佯装撤退之计,或许能出其不意,减少咱们的伤亡。”
朱棣黑着脸说道:“岳父说的是,昨日本来有机会直接攻下北平,可突然出现的满清其他位面的援军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伤亡人数达到三万左右。那一具具士兵的尸体,那一道道痛苦的呻吟,都刻在我的心里。如今既然有机会破城,那我们还是要试一试的,我支持爹的决定。我一定会全力以赴,带领将士们奋勇杀敌。”
朱元璋站起身来,走到朱棣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四,咱大明的将士不会白死的!毕竟是在满清的地盘上作战,他们可以随意选择降临的地点,被偷袭也在情理之中。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打乱咱的节奏,可他们错了。接下来你要鼓足士气,让将士们都知道,他们是为了大明的尊严,为了死去的兄弟而战。咱大明将士的英灵可还在北平城前等着咱们杀回去呢!”
朱棣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绝,他说道:“爹,你放心吧。我好歹也带兵打仗这么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不会因此乱了分寸。而且爹您说的对,那些大明将士是因大明而死,我必须让他们在头七前见到大明的龙旗插在北平城上。我一定会带领兄弟们,用敌人的鲜血来祭奠他们的英灵。”
朱元璋看着徐达和朱棣,目光中充满了信任与期许,他大声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准备。今日攻城节奏一定要紧凑,趁着士气正盛,一举突破满清的外围防线。但坚决不跨越护城河,以免陷入他们的圈套。午时一到,全军撤退。老四,你负责带兵撤退,一定要注意掩护,防止伤亡过大。天德,反攻甚至全歼这些鞑子的任务就交给你了。你带领后续部队,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他们致命一击。”
“儿臣领命!”朱棣挺直了身子,大声应道,声音中充满了力量。
“末将遵旨!”徐达单膝跪地,双手抱拳,眼神中透露出必胜的信念。
此时,营帐外的风声似乎也渐渐平息,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孕育着更为紧张的气氛。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即将在北平城下拉开帷幕。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在大地上,照亮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明军如潮水一般,浩浩荡荡地向北平城涌去。他们迈着坚定而整齐的步伐,脸上写满了无畏与决然。远远望去,那黑压压的人群仿佛一片移动的钢铁森林,所过之处,扬起一片尘土。
满清的五位帝王身着盔甲,威风凛凛地全都站在北平城那高耸的城墙上。城墙在清晨的微光中显得格外坚固,仿佛是满清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隐隐的不安。
这一次,也是大明所使用的后世火器第一次在满清面前完整亮相。随着一声令下,铺天盖地的炮火如流星般奔着北平城打去。
一时间,天地间仿佛都被这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所填满。炮弹落在城墙上,炸开一个个巨大的缺口,溅起漫天的碎石和尘土。要不是顾忌城中的百姓,火炮可以直接对北平城进行一次洗地,让这座古老的城池在顷刻间化为废墟。
可北平城毕竟也是当年精心选址、九族严选建成的,有着坚固的根基。虽然大明的火炮威力极大,可对城墙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城墙虽然在炮火的轰击下摇摇欲坠,但依然顽强地屹立着。
皇太极这是第一次见到大明的火器,眼睛瞪得大大的,忍不住对身边的福临道:“为什么大明的火器射程有这么远,我们入关后没有这样的火器吗?”他的声音中充满了震惊和疑惑,在他看来,大明的火器简直就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利器。
福临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皱着眉头,思索着。明明他们的火器都是在入关后,在大明火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可现在除了仓库里一些千斤以上的重炮,其余的火炮远远不及大明的火器。
福临连忙说道:“父皇,当初我们入关时大明根本没有这种火器。有有可能他们也像我们一样是在外邦那里购买的。而且说不定他们还获得了外邦更先进的技术,所以才能制造出如此厉害的火器。”
就在他们说话间,胤禛看着城墙被炸出来的缺口,心急如焚。他连忙说道:“两位先祖,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要是再让大明这么打下去,我们的城墙就完了。大明的炮火如此猛烈,我们的士兵在城墙上根本无法抵挡。还是抓紧把昨天集结的那些汉人赶出去,看对面还敢不敢这么肆无忌惮的轰炸!那些汉人没什么用,拿他们来挡炮火,最适合不过了。”
皇太极点了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然。他对弘历说道:“胤禛说的在理,抓紧打开城门把那些汉人赶出去!朕也想看看朱元璋和朱棣会不会顾忌这些人的命!如果朱元璋和朱棣还有一丝顾忌,看到这些无辜的百姓,或许会投鼠忌器。要是他们依旧不顾百姓死活地继续轰炸,那我们也能在舆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弘历连忙交代下去。不一会,大明的斥候通过望远镜就看到北平城门缓缓打开。紧接着,一队士兵驱赶着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来到城门外。
这些百姓全都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人群中甚至还有着几岁的孩童,他们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眼神中充满了害怕。
面对震耳欲聋的炮火,孩童吓得哇哇大哭,那哭声在炮火的轰鸣声中显得格外凄惨。他们的母亲满脸绝望的将孩童搂在自己的怀中,试图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遮挡即将到来的危险。
很多人都开始四散逃跑,他们想要逃离这个可怕的地方。但一旦有人脱离城门附近,面临他们的就是城墙上满清士兵的箭矢。那些箭矢如雨点般射来,瞬间就将逃亡的百姓射倒在地。鲜血染红了城墙下的土地,与尘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