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京师天光未亮,长安街已是人山人海。
三声礼炮震天而起,震得屋瓦轻颤,鸽群惊飞。
史可法身披戎装,战靴踏上高台,钢盔之下面容冷峻,身后一列战将肃然而立。
他挺胸执诏,声音如洪钟般在广场回荡:“奉皇命——自今日起,于天下各府设立‘民仇纪念塔’!”
“凡曾亲手斩杀倭寇者,无论兵卒、百姓,皆可登塔留名,传之后世!”
话音未落,广场沸腾!
万人跪地,朝台高呼。
“吾皇圣明!”
“报我血仇!”
“誓死护国,再斩外寇!”
呼声如潮,直冲霄汉。
老妪哽咽痛哭,壮汉泪洒长街,孩童也跟着学着磕头,脸上写满懵懂与仇恨的传承。
而那纪念塔,已于朝阳门外建成初段。
通体用钢筋水泥浇筑,塔高十丈,森严挺拔,塔基四面嵌着上万块石碑,每一块上,皆刻一人一仇。
姓名、籍贯、所斩倭人之数、战斗地点与年月,字字清晰如刀凿,每一行字后,都仿佛能听见血在流淌,魂在低语。
人群缓缓前行,鱼贯登塔。
——有人带着年幼的儿子来,站在高碑前,轻声念着:“你阿爹名叫高武,是徽州人,如今你看见了吗?他,配得上让你自豪一辈子。”
——有人双膝跪地,泪水噙着血意:“我娘死于乱军之刀,临死前还护着我弟,如今我亲手斩敌十九,如今,我的名,也配登塔!”
人流越聚越多,塔前香火如龙,供品成山,百姓纷纷拿出亲人遗物、仇人遗骨,围塔而立,默诵家训、泣诉血账。
有祖孙三代齐跪塔前,捧出一块被火烧焦的绣帕。
老者牙齿尽落,却咬字清晰:“这帕,是我妻子被倭兵劫去前缝的。她没回来,我将她缝给我的‘保命符’亲手交给皇恩塔。”
他的孙子默默将绣帕埋入塔前泥土:“奶奶的仇,我们会一代代地报下去。”
风吹过塔顶白旗,烈烈作响,如刀刃切面,刺得人心隐痛。
百姓情绪愈聚愈沸,地方官纷纷上书奏报:
“塔设之日,当地百姓跪拜十里,不愿离去。”
“有斩敌者为留名,欲再赴前线请战。”
“有遗孤自愿守塔十年,誓不娶不嫁,直至倭国灭绝!”
就在塔前万人静默之际,一道黄衣内侍自京门而出,快马奔来,立于王承恩身边,递上朱封。
王承恩展诏,声如洪雷,朗朗高宣:
“皇上有旨:设塔非为夸功,而为昭雪;留名非为虚荣,而为警世!”
“自今日始,‘民仇纪念塔’为国家一级祭地,世代供奉。”
“凡留名者之族,子孙三代免徭役;若有人敢毁塔、污碑,杀无赦!”
群情再沸!
无数百姓失声痛哭,朝着塔顶跪拜如山倒,掌声如潮,口号如怒雷。
“谢陛下恩典!”
“我儿死得其所!”
“我孙定接我之志,再斩余寇!”
王承恩高举诏书,望向塔下山海般的民众,缓缓开口:
“此塔,不是结仇之始,而是血债未还之碑!”
“你们的仇,皇上记得,天子记得,大明的每一寸山河都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