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们家提亲的?!”
“那你以前可是连桌子都没有,现在直接成编制户啦!”
“可不是嘛!国家发银子,省里分房,姑娘一个劲儿往他家跑!”
一时之间,街坊邻里议论纷纷。
“你说要是我当年也跟着祖上学两句汉话,这会说不定早成家了。”
“呸,当年谁知道大明还能回来?现在好了,人家贵哥直接一步登天!”
“再看看我——今年也三十五了,还是个连名字都没法登记的‘户外人’。”
“嫉妒不?气不气?”
“哼——气也没用,人家现在可是真正的——大!明!人!”
台省军政厅很快发布了第二轮安抚政令。
此次不是发银钞、粮票、户籍,而是——鼓励成家、优待育儿。
政令一出,百姓炸开了锅。
大街小巷贴满了红纸公告,军政厅门前更挂起整整一面“鼓励安家布告墙”。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几行大字:
“凡归汉籍青年,婚配登记者,立可入‘台省婚册’。”
“可申请‘安家补助银钞’,由国家统筹支拨。”
“首胎生育补助五万银钞,第二胎十万银钞,三胎及以上每户二十万银钞。”
“国家供屋、供粮、供学,孩童学费全免。”
“幼者育,壮者学,老者养。”
“此为国家之责。”
消息传出,街头巷尾瞬间热得像沸水泼锅。
鸡笼港东南坊的青年“赵二愣”原本三十多岁了还一直单着,听说这消息后,当场脸涨通红,抱着母亲大吼:“娘!快帮我找媒人去!”
“五万银钞生一个,十万两个,二十万三个……这这这,这不是娶媳妇还能发家啊!”
一群老光棍听得嘴都合不上了,凑过来问:“真的发银钞?不是粮票?”
旁边军官微笑:“是银钞。”
“国家财政库统一调拨,全是新印的台省流通大钞,印有龙章与凤印,可在全省通用。”
“还能领房?”
“能!安家补助配套分配屋舍,三口之家一居一厅,五口之家起两居起步。”
“学费真不要钱?”
“入学即免,书包、笔墨、校服全发,专设‘台省启蒙学堂’,国家派遣教师任教。”
西街的“张三娘”家原本日子拮据,连孩子都不敢多生,怕吃不起、养不起。
现在抱着刚满月的儿子在军政厅前登记,看着手里五万银钞,激动得眼泪一直掉。
她哽咽着说:“我一辈子都没摸过这么多银票。”
“我儿子……一出生就有户籍、有奶、有书读……大明,真是咱穷人的天。”
军政厅内,还特设了“配婚登记册”,按户按人造册登记。
每登记一对新人,现场敲锣打鼓、挂红绸,甚至还有礼兵行礼,仪式感满满。
有人感叹:“这不是成亲……这是上了国家账!”
在政务大厅的布告栏下,一条小标语尤其显眼:
“你为国家育儿,国家为你养家。”
简简单单几个字,却说得街头百姓眼眶通红。
有年轻人感慨:“过去只听说生孩子是拖累,现在好了——国家让人生娃也能致富。”
也有老父亲揽着儿子的肩膀说:“好好成家,好好生,祖宗三代都看着呢——如今是我们家的翻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