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自带风,说话语调平稳清晰,声音一出口,就压过整个街道的杂声。
只需迈步前行,就能看到街道两侧的人群——像割麦子一样,整齐低头。
—
路边一个水果摊老板一见到督查小组从远处过来,赶紧把摊子擦得一尘不染,脸上堆出最谦卑的笑,双手捧着一只削好皮的苹果:
“首长辛苦……尝尝北境新果,甜!”
没人接,他就一直举着,直到车队驶过街角,才慢慢把苹果放下,小心擦干上面的灰,再自己咬了一口,低声说:“真甜。”
几个孩童蹲在墙边玩汉字卡片,见巡逻的工程兵走过,立刻起身排成一列,声音整齐地喊道:“老师好!”
“老师辛苦了!”
一位带队的教官本想不理,走了几步却又停下,回头扫了一眼:“你们会写‘忠’字吗?”
孩子们立刻在地上蹲下,抓起小棍就写,动作麻利得像练过千遍。
其中一个写完后还不忘抬头问:“老师,‘忠’是不是就是‘心在中’?我背得对吗?”
那一瞬间,周围的父母都红了眼圈。
有大人激动得直拍孩子肩膀,仿佛刚考上大学似的骄傲。
文馆前,一位年迈老妇蹒跚着从人群中走出,双手托着一个旧瓷碗,碗里是一块亲手做的发糕。
她声音颤着,却尽力压低音量:“大人……您若不嫌弃,尝一点吧。”
“我家世代都没能给国家出过人,如今能在帝国脚下活着……已经很知足了。”
那名巡官没伸手,只冷冷点头:“知道了。”
老妇立刻抿嘴退下,回到人群中。
但她脸上却写满了满足。
有技师驻点时路过校门口,一群少年听说“中央派下来的工程师到了”,竟自发跑去请教“电磁运转原理”。
有人甚至掏出纸,颤抖着问:“请、请问……我这张电路图画得对不对?”
“我……我想参加‘技术类转化计划’,哪怕当学徒也行!”
街边店铺门口,全是铺开的春联摊、书法试卷和“标准汉人眉型图鉴”。
甚至还有人在墙上贴出手绘榜样:“此女发音纯正,被录入汉语示范广播样本。”
他们眼里,这些来自东方的陌生人,已经成了信仰的化身。
“你看,他们每个人都干净、挺拔,说话像歌一样整齐。”
“聪明人,从来不长我们这种脸。”
可他们不知道。
即便入籍,即便改姓改名、改骨改脸,他们也只是“蛮汉”。
福利待遇上,始终比真正的汉人差一档。
粮票兑换率不同,住房等级不同,医疗待遇不同,甚至连春假放的天数也少七天。
可——他们不在乎。
他们只是想,活得像个人。
像“汉人”那样的人。
========
这本书大概这个月底左右完结,到时候会开一本新的书也是大明的,xdm记得捧场。
新书脑洞大开,大家可以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