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好一切,沈清清起身告辞。出门时,王氏悄悄塞给她一个包袱,里面是几枚银钱。沈清清连连推辞,却被王氏硬塞在怀里:姑娘别拒绝,这是我们的心意。您救了老爷子的命,这点银子算什么?
沈清清无奈,只得收下,心想回头再找机会还给他们。王家虽比普通农户富裕些,但也不是大富大贵之家,这点银钱对他们而言,已是不小的付出。
回到小院,沈清清开始配置更多的药物。王老爷子的中风不轻,恢复起来需要时日,且要精心调理。这几日,她得多跑几趟王家了。
小黄狗蹭过来,用湿润的鼻子碰了碰她的手,似乎在问询。沈清清摸摸它的头,轻声道:王老爷子病得不轻,能不能好,就看这几天了。
接下来的日子,沈清清每天都会去王家看望老爷子。她带去精心配制的草药,为老人施针推拿,并教导家人如何照料。
第三日清晨,当她再次来到王家时,发现老爷子的状况有了微妙的变化。他的嘴角不再那么歪斜,眼神也较往日清明许多。
呃谢谢王老爷子挣扎着发出几个音节,虽然含糊不清,却已是一个好的开始。
沈清清欣喜地点点头:老爷子进步很大!继续按我说的调理,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她从药箱中取出一个小瓷瓶,倒出几粒黄豆大小的药丸:这是我特制的"活血通络丹",专治中风瘫痪。每日一粒,温水送服。
王氏连忙接过,小心翼翼地收好:清清姑娘,您这几日天天来看我公公,家务活都耽误了吧?
沈清清笑笑:没什么,举手之劳罢了。再说,治病救人本就是我的本分。
王氏感动不已,连连道谢。一旁的王老爷子艰难地抬起右手,想要表达什么,却因语言不利,只能急切地呃呃作声。
沈清清俯身倾听,理解了老人的意思——他想坐起来。
老爷子想坐起来活动活动,沈清清对王氏说,这是好事,说明他恢复得不错。来,我们扶他起来。
在沈清清和王氏的帮助下,王老爷子终于坐了起来,靠在床头。虽然左半边身子仍然不听使唤,但右手已能稍微活动,这是个可喜的进步。
沈清清鼓励道:老爷子别着急,中风需要慢慢调理。您这么硬朗的体魄,只要坚持按方子吃药,配合推拿按摩,一定会好起来的。
王老爷子眼中泛起泪光,右手抓住沈清清的手,用力点头,嘴唇颤动,似乎在说谢谢。
这一幕被前来探病的村民看在眼里,大家都被沈清清的医术和善心所感动。尤其是知道王老爷子之前曾刁难过她,更是对她的宽容大度肃然起敬。
清清姑娘真是菩萨心肠啊,一个老妇人感叹道,往日的嫌隙早就抛在脑后,一心只想着救人。
可不是嘛,另一个村民附和,我记得当初药材失窃那会儿,王老爷子可没少说清清姑娘的闲话,如今她不计前嫌,日日来看顾,这心胸,这医德,让人佩服啊!
沈清清听了这些议论,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多言。在她看来,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是天职,与私人恩怨无关。况且,王老爷子年事已高,一时糊涂,也是人之常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老爷子的病情在沈清清的精心调理下,渐渐有所好转。一周后,他已经能说出简单的词句,左手也能微微活动了。
这日午后,沈清清如常来到王家,带来新配制的药丸和一小包特制的草药。
这药包放在热水中浸泡,水温适宜时,用来擦拭老爷子的左半边身子,可以活血通络。沈清清细心地交代着用法。
王氏感激地接过药包,却发现沈清清的脸色有些苍白,眼下还有淡淡的青影:清清姑娘,您看起来很疲惫,是不是太辛苦了?
沈清清摇摇头,勉强一笑:没什么,昨晚熬药到很晚,休息得少了些。
实际上,这几日她确实有些透支。为了给王老爷子配药,她不仅耗费了大量心力,还暗中施展了一些玄学手段,以助老人恢复。这些法术虽然效果显著,却也消耗了她自身的气力。
王老爷子坐在床上,看着沈清清疲惫的神情,突然冲着儿媳妇招手,口中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
王氏俯身倾听,然后转向沈清清:我公公说,让您别太操劳,他已经感觉好多了,不用天天来看他。
沈清清微笑着摇头:不碍事的,老爷子正是恢复的关键时期,不能松懈。我这点辛苦算什么?
王老爷子听了,眼中泪光闪烁,艰难地说出几个字:好好姑娘对不起
沈清清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老人是在为过去的事情道歉。她上前轻轻拍了拍老人的手:老爷子别想那些了,都过去了。您好好养病,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王老爷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右手紧握着沈清清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傍晚时分,沈清清从王家出来,缓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西下,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这几日的劳累让她有些头晕目眩,但看到王老爷子一天天好转,心中却充满了欣慰。作为一名医者,没有什么比看到病人康复更令人满足的了。
正走着,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她:清清姑娘,等等!
沈清清回头,只见王家的孙子王虎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手里还提着一个竹篮。
虎子,怎么了?你爷爷有什么变化吗?沈清清关切地问。
王虎摇摇头,将竹篮递给她:没事,爷爷挺好的。这是我娘让我送给您的一些鸡蛋和自家腌的咸菜,说您这些日子辛苦了,一定要收下。
沈清清看着篮子里新鲜的鸡蛋和精心腌制的咸菜,心中一暖,本想推辞,但想到王家人的一片心意,还是接了过来:谢谢你们。你爷爷好好的,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