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面按罗婶子的预算,准备了十二桌。
因为村里的风俗就是送礼后全家大小都要来吃饭,让她感到奇怪的是正宴是在早上。
罗婶子说女方正宴在早上,男方的正席在中午。
添妆的人会在头一天晚上来,所以会来吃两顿饭。
朱玲玲也不太懂,就在罗婶子的推荐下请了厨子,厨子开了菜单子,春宁和罗叔一起去采买了很多鸡鸭鱼猪肉,厨子做的席面叫九大碗。
这样的席面做出来色香味俱全,连许氏都称赞。
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罗婶子道:“这就是九大碗的菜,一般是大户人家才有这么丰盛,庄户人家的九大碗会将一些贵重的菜换成蒸海带,蒸粉条之类的。”
所以,春暖出嫁的席面已经算是大户的标准了。
头一天晚上,添妆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罗婶子的嫁妆是一只新式的实心银手镯。
“罗婶子,您这也太贵重了吧,您还是留着给三丫做陪嫁吧。”
庄户人家,一个实心银手镯,这绝对是嫁女儿娶媳妇都能拿得出手的,罗婶子去给了她,春暖觉得有些烫手。
“春暖啊,婶子就没将你当成外人。”罗婶子不由分说套在了她的手上:“再好的婶子也拿不出来,比这个差的婶子又不好意思拿出手。”
“这要是在以前,别说银手镯了,就是一两银子让我掏出来都比拿命还难。”罗婶子道:“自从你们家来了后,你教了你罗叔推拿,小刚跟着春宁做事,三丫也帮你们做药丸,一来二去的,我们家呀,还有了不少的银子了。这笔金额,我以前做梦都没想过会有的。”
罗婶子是真不将春暖当外人,直接告诉了她,自己家存了一百二十两银子了,过了年也准备翻新大房子,还要置办一些田地,从此以后就要摆脱佃农的生活了。
“恭喜你啊,罗婶子。”
春暖会心的笑了,这就是勤钻研踏实的结果。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顺。
当一家人穷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折腾,就算折腾不出个什么花样来也没什么损失。
但是,一旦折腾对了,那就是翻身把歌唱了。
“这都是托了你的福,春暖啊,你是我们家的贵人,给你添这个妆是我们全家人商量出来的,这是我们的心意,你一定不能嫌弃。”
“怎么会嫌弃,我很喜欢。”春暖道:“那我就收下了,多谢罗婶子。”
投桃报李,既然罗婶子有家底能给得起,她就收下,未来必然也不会亏待他们就是了。
罗小刚跟着春宁做事,也学了不少的东西;三丫在做药丸上很有天赋,以后大抵是可以长期留下来做工的,哪怕是许了人家后也可以让她挣些钱补贴家用。
左大婶也和邻居们来添妆了,她们或是一个木盆子;或是自己绣的一对枕巾;或是一个保温水瓶……总之,林林总总用得上的小件物品,堆放在了肖家院子的角落里。
肖家人都明白,礼轻情意重,她们都不会嫌弃的。
许氏怕有什么闪失,从头到尾都是她在看着嫁妆单子添写。
看到添了这么多,有点发愁。
“赵家迎亲的人多不,嫁妆得一次性抬完,不能走回头路再来抬第二次。”
“母亲不用担心,新姑爷让人传过话,迎亲的人有三十二人,我多准备了四桌的饭菜。”
“那还好。”
三十二台,也不少了。
许氏看了一下,暖暖的嫁妆其实很拿得出手。
当然,真正贵重值钱的都是赵明华私下里给暖暖添置的。
自己这边值钱的是春玉从京城让商行捎来的,自己家里的那点银子只给暖暖买了庄子和铺子。
肖家给的嫁妆比起肖春玉当年的嫁妆少了一大半不止,就很对不起春暖。
当许氏再次给春暖说这话的时候,春暖连忙劝她。
“大伯母,这已经是最好的了。”
想当初,黄氏还惦记着呢,怕她女儿以后出嫁没有这么丰盛。
“你这孩子呀,为这个家操碎了心。”
又因为守孝从十五岁拖到了十八岁,都快满十九岁了才出嫁。
这孩子也没有一丝的怨言。
她是这么好的一个孩子,能嫁到赵家去,赵太太也是一个极好的人。
“大伯母祝你和姑爷白头偕老,早生贵子。”
“多谢大伯母。”
春暖的脸有点红:“辛苦大伯母了。”
春暖觉得,这个家啊,还真是离了大伯母不行。
你看,明明是自己出嫁,母亲徐氏比大伯母还清闲。
她就在那里招待来客们,而村里的婶子们因为和她不熟,顶多只是说上一句:“恭喜”她则回复一句:“多谢,谢谢。”
在自己的嫁妆上,母亲徐氏压根儿不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