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是三年。
守完了祖父的孝,守完了祖母的孝。
除服这一天,许氏吩咐朱玲玲特意做了两桌好菜,上了自酿的米酒。
穿了三年多的素服,这一天全家上下也换上了亮色的衣衫。
好酒好菜上桌,许氏站了起来。
“第一杯,敬老太爷和老太太。”
许氏带头,将酒撒在了地面上。
“第二杯,敬暖暖。”
“大伯母,使不得。”
春暖惊慌不已,连忙回话。
“听我说完。”
众人都不吭声,听许氏诉说着过去三年多的辛酸。
“时间过得很快,但是,自肖家出事以来,每一天我们都是度日如年。”许氏道:“从抄家后,就是暖暖在各处奔波打点;离京来蜀地的路上,也是靠着暖暖照应;来到蜀地,肖氏大族的忘恩负义,让我们一度陷入了绝境,若不是暖暖凭着一身的本事,我们估计都饿死在蜀地了……”
众人点头。
大伯母许氏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存在的。
再回首,来时路真的很苦很苦。
“现在的我们,有吃有家有余钱,个个都有事儿可做,也是靠了暖暖的支撑和谋划。”许氏道:“暖暖照应着京城的玉儿,还亲自去了漠北。”
“她一介女儿之身,经历了超乎常人想象的苦难才让我们肖家有了今天,这一杯,敬她。”
“敬暖暖(二妹妹、二姐姐)”
举杯相敬,敬她的勇敢、敬她的坚毅、敬她的聪慧;敬她的大义……
“多谢。”春暖鼻子发酸,眼角有泪:“也敬您们,敬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敬我们的不放弃,一起努力拼搏的过去,一起奋斗的未来。”
“暖暖说得好。”许氏举起了杯子:“第三杯,敬我们大家,敬你敬我,敬我们的坚持和努力。”
众人眼里都有了晶莹的泪光,仰头一饮而尽,喝的是过去的辛酸和苦涩,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这一顿饭,在京城的时候会叫做晚宴。
宴后自然是要围炉煮茶,谈未来的安排。
“暖暖的亲事在腊月十二日。”
亲事已定,这是肖家重中之重的事儿:“春宁,你阿姐的陪嫁这些都安排好了吧?”
“回大伯母,已安排好了。”
“嗯,不错,春宁也是历练出来了。”
许氏很欣慰:“玲玲,你把暖暖手上的俗务接过去,让她安心待嫁。”
“是,母亲。”
朱氏其实已经慢慢的操持着肖家的俗务了。
当初初到蜀地,肖家一穷二白,连住的房子都是佃的,她还将厨房烧了个精光。
三年多的努力,肖家落地生根,有田有地有余钱,还有了自己的产业,这一切,都是春暖挣来的。
而春暖出嫁,将张老爷茶楼的红利留下了,她只带走赵明华的红利。
嗯,用赵明华的话说,成亲后所有的一切都是她的。
自己要出嫁了,春暖也有些话交待。
“大伯母,母亲,三婶,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身子骨好才有未来。”
“长嫂,家里就交给你了。”
“春宁,你任重道远,但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还是那句话,身子骨要紧。”
“弟弟妹妹们则要在各自喜欢的事上做好做精,在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兼顾的时候,专一就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事无巨细,春暖都交待得一清二楚的。
腊月十二,黄道吉日,宜嫁娶,肖家与赵家结秦晋之好。
按照风俗,肖家是在腊月十一日宴客。
肖家压根儿就没有亲戚,正常来说,来添妆的人不多。
但是,许氏得到罗婶子传递过来的消息:全村人都要来给春暖添妆。
皆因为,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人都请了春暖看诊,小到伤风感冒,大到骨折长疮之类的事儿,让春暖一看也不需要诊费,而且因为春暖的原因去百草堂取药都比别家都要便宜。
真正是让大家小病不拖,大病能治,安全感瞬间提升。
许氏在京城是办过大宴的人,但是在蜀地,在村里,她根本不知道有什么风俗。
朱玲玲承担起了全部的责任,请了罗婶子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