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千机想了想:\"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医案本:\"第一层是治病。比如刚才这个方子,就是针对寒毒入腹的。\"
翻开第二页:\"第二层是养生。像军中的"铁骑散",就是根据将士们的体力消耗来调配的。\"
最后翻到第三页:\"第三层最为重要,是预防。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增强体魄,避免生病。\"
\"好!\"孙道济击掌,\"你能想到这三层,已经得其精要了。\"
\"确实,\"王怀隐说,\"这不正是"上医治未病"的道理?\"
李慈心也点头:\"将军中的实践经验与医理结合,确实很有见地。\"
这时,病人已经好转,能够说话了。
\"敢问医者,\"病人虚弱地说,\"可有方子能预防这种情况?\"
\"有。\"华千机取出一张纸,写下几味药材,\"这些都是常见的调味品:干姜、陈皮、砂仁、藿香、甘草。平日烹饪时加入一些,不仅可以增香,还能温中健脾。\"
\"这\"病人有些惊讶,\"这些不是药材吗?\"
\"医食本是同源,\"孙道济说,\"许多调味品都是良药。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正是,\"华千机说,\"比如干姜,冬日煮汤时加入,可以温补;陈皮不仅能提味,还能理气;砂仁既能增香,又能助消化\"
\"妙!\"王怀隐说,\"这样百姓们就容易接受了。\"
\"而且,\"李慈心补充,\"这些东西本就便宜易得,百姓们完全用得起。\"
华千机继续说:\"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杨家军的方子里,很多都是根据季节和地域来调整配方的。\"
\"此话怎讲?\"
\"比如夏天行军,方子里会加入薄荷、菊花这些清凉之品;冬天则多用干姜、桂皮这些温性药材。\"
\"这不正是"因时制宜"吗?\"孙道济说。
\"还有地域的考虑,\"华千机说,\"北方干燥,方子里就会加入滋润的药材;南方潮湿,则多用化湿的药材。\"
\"说到这里,\"孙道济突然想起什么,\"你可知我家祖上还留下一本《千金食治》?\"
\"《千金食治》?\"华千机眼前一亮,\"可是孙思邈大师的遗着?\"
\"正是,\"孙道济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装帧古朴的书籍,\"这里面专门记载了食疗方面的内容。\"
华千机恭敬接过,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食补胜于药补,慎防胜于治疗。\"
\"这\"华千机若有所悟,\"这不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
\"不止如此,\"孙道济说,\"你且往后看。\"
华千机继续翻阅,越看越是惊讶:\"这里面对各种食材的性质、搭配都有详细记载,甚至还有针对不同人群的调理方法!\"
\"正是,\"王怀隐说,\"孙思邈大师早就看出了这个道理。可惜后人多重视用药,反倒忽视了食疗这一关键。\"
\"这让我想起一事,\"李慈心说,\"前些日子,城中多有贫民求医,说是营养不良。若是能把这些道理推广开来\"
\"对!\"华千机眼睛一亮,\"我们完全可以编一本通俗易懂的食疗手册,教给百姓们一些简单的养生之道。\"
\"好主意,\"孙道济说,\"不过,这件事要从长计议。\"
他沉思片刻:\"这样吧,华医者,你先把军中的经验和这本《千金食治》的内容结合起来,整理出一个基本框架。\"
\"还要注意实用性,\"王怀隐补充,\"要用老百姓能买得起、容易理解的方法。\"
\"对,\"李慈心说,\"最好能按四时八节来编排,这样百姓们好掌握。\"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医童跑进来:\"大事不好!城南又发现多起粮食中毒的案例!\"
众人脸色一变。
\"看来这件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孙道济说,\"华医者,你那个预防方子,可能要提前用上了。\"
华千机点头:\"我这就去准备。不过\"他看了眼手中的《千金食治》,\"这本书能否借我参考几日?\"
\"你拿去吧,\"孙道济说,\"现在正需要这些智慧。\"
华千机郑重地收起书,心中已经有了计划:这不仅是一本医书,更是解决当前危机的钥匙。
走出病房时,夕阳正好。秋风送来阵阵桂花香,让人精神一振。
这一天的论道,不仅让华千机对医食同源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使命: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而这,或许正是孙思邈当年记录这些知识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