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栋小楼,面积稍小,但里面存放着各种武器装备:成捆的箭支、一根根锋利的长矛、一把把摆放在架子上的刀具,还有地下室里面的马镫、马鞍、辔头等马具,甚至还有十来具拆成零件的巨弩。
这些装备,虽然不多,但如果有需要的话,部落可以随时召集工匠,将一个个零件组装成需要的武器,生产能力更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部落的需要。
“族长,如果需要的话,我们一天可以生产弓箭20捆,也就是2000枝羽箭,刀斧这些需要锻打的会慢一点,但五天时间,也能生产出来200把。”
熊行很是自豪,每日对武库的武器都要进行保养,涂抹油脂,用上好的麻布和兽皮仔细擦拭。武库里有的东西,熊行都记在心里,对于武库的各类作坊的生产能力,他也非常熟悉。
随着部落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各类工匠的数量也增加了不少,包括生产农具和冶炼、木匠坊那边,也有很多工匠。在此基础上,武库又新增了两个坊间,一个专门制作皮甲,一个则是研究铁甲。
青铜的效果虽好,但延展性比不上铁,而且同等防护能力的情况下,铁片的厚度要比青铜片薄很多,整体重量更轻一些。
所以部落直接淘汰了青铜甲片,而是使用经过多次锻打,变得很薄的铁制甲片。
不过铁甲现在只是一个基本的图纸,甲叶也只是做出来一些,够缝制出两副铁甲后,便停了下来。
这几年也没有几场部落间的冲突,再加上熊部落族人的体格健壮、组织性强,仅有的跟貊部落和林部落的战斗中,也没有任何人员死亡,而是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击败了对方。
故而,很多族人对部落现有的武力以及武器装备,都觉得够用了。
熊洪自然知道武器装备需要升级,但也清楚,族中大部分的队长想的也很有道理,既然用现有的装备就能击败对方,还能保持很小的伤亡,那目前就没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更加先进的武器出来。
当然不造不代表不需要提前准备,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具,虽然停止大量的制造,但生产出来样品后,会留作库存,并将它画到图纸上,储存起来,等条件合适的时候,再进行制造,这样一来,既可以省去很多成本和时间,另一方面,在需要的时候,也能迅速地把这些技术重新启用起来,达到快速生产的目的。
“当前我们正在尝试着用铁片和牛皮叶来制作甲衣,单从防护的效果来看,是比纯皮甲好,但比不上铁甲的。”熊行说道,“不过铁甲太重了,半身甲就有三十来斤了。”
“嗯,这些甲衣就先研究一下,在不丢失防护能力的前提下,怎样更省料更轻,研究出来,还是按照老规矩,封存起来,目前还用不上,没必要大量的制作。”
即便武库旁边有锻造坊,但制作铁甲的成本还是太高了,光是要锻打一副铁甲上面的“铁叶子”,至少需要十个工匠连续锻打五天,才能凑齐这么多材料。
还需要打孔、穿线、安装内衬,最后再缀联到一起,耗时耗力,并且成本也高。
熊洪没有多说什么,以部落目前的武力值来看,已经远远超过周围的各个势力了,而且要想搞掉其他的部落,都不用武力,只需要掐断他们的粮食来源,就能轻松地拿捏住他们。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熟悉《孙子兵法》的熊洪很清楚,部落的武装力量,不到关键的时候,最好不要轻易使用。
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部落充沛的武力是部落安全的保障,同时也是引起祸乱的源头。武力容易使用,但这东西有瘾,一旦部落觉得任何事情都能使用武力来解决,用这种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与别人的争端,从而忽视了部落一贯施行的“以势服人”,那部落离衰败也就不远了。
“好战必亡”,不过还有一句话,叫“忘战必危”。
不迷信武力的作用,不代表不需要发展、保持一定的武力。
“武库的存籍呢?拿过来看一看。”
左右没有事,熊洪便带着白茅,来到了这处其貌不扬的武库。
熊吉如同武库和熊行一样的其貌不扬,跟熊大熊二相比,个头也低了不少,放到人堆里就能“消失”的那种,但熊洪选他做武库的管理者,还是很放心的。
“族长,存籍都在这里存放着,族长要看哪一卷?”
熊吉指着二楼房间的一个角落,那里有个木架,上面摆满了竹简和纸张做成的书册。
“这里记录完全,每月生产多少、取走多少都记录的非常清楚。存籍的副本,则留存在宗庙里。”
“而制作各种武器的材料、工具以及工匠等资料,则由熊行负责记录,工坊的生产也是由他来管理的。”
熊洪点点头,武库当初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各类武器的工坊,另一个则是存放、维护、维修的库房。
工坊现在由熊行负责,而整个武库由熊吉负责,兼任库房的日常工作,比如维修、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