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多年来朝廷在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兴建了诸多宫室楼阁,若迁都,这些岂不是都要荒废?这实在是劳民伤财之举。”
这位江浙老臣代表着当地官员的利益。
金陵的繁荣与他们家族和地方的利益息息相关。
迁都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损失,所以他极力反对。
另一位江浙籍的官员也附和道:“陛下,金陵交通便利,水路发达,与各地的商贸往来频繁,这对我大明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旦迁都,这贸易往来恐怕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还请陛下三思。”
一位北方的官员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桂王殿下和陛下的想法有一定道理。”
“北方如今局势复杂,若都城北迁,对北方的治理和防御都会更加有利。”
北方官员从自身地区的需求出发,看到了都城北迁对北方治理和防御的积极意义,他站在了支持迁都的一方。
江浙地区的官员们听了,纷纷不满地看向他。
一位江浙的年轻官员忍不住说道:“大人,您说得轻巧。”
“您可知道金陵的繁荣来之不易,多少家族在此扎根。”
【年轻官员情绪激动,他的话反映出江浙地区官员对家族利益的强烈维护。
他们无法接受迁都带来的巨大变革。
北方官员反驳道:“您只看到家族利益,却不顾大明的整体利益。”
“如今北方边境不够稳定,新的疆土又难以有效管控,迁都乃是从长远考虑。”
北方官员针锋相对,强调大明整体利益高于地方家族利益。
他认为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迁都势在必行。
这时,一位中部地区的官员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觉得此事需从长计议。”
“迁都毕竟是大事,涉及诸多方面,是否可以先派人去考察一下可能的迁都之地,再做定夺?”
他提出了较为谨慎的建议,他既不想得罪支持或反对迁都的任何一方。
又希望能通过考察来更全面地评估迁都的可行性。
朱元璋听着百官的争论,脸色严肃,说道:“咱知道此事不易,但咱和桂王殿下也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发展。”
“咱并非现在就要决定迁都何处,只是提出这个想法,让诸位爱卿商议。”
他面对百官的争议,再次强调迁都的出发点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利益。
同时表明目前只是商议阶段,并非立即做出迁都的决定。
朱允熥也站出来说道:“新的都城若能更好地掌控全国,对大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虽然会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
然而,江浙地区的官员们还是小声议论着,满脸的不情愿。
其他地区的官员们则继续思考着这件事。
有的点头表示赞同朱允熥的话,有的则还是眉头紧锁,犹豫不决。
朝堂上的分歧依然明显,江浙地区官员的不情愿表明他们难以割舍自身利益。
而其他官员的不同反应也显示出迁都之事的复杂性和争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