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的消息传了出去,金陵百姓们反应不一。
在金陵热闹的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大家围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这迁都之事,我觉得是个好事。”
“听闻新的都城将更有利于大明对北方和新征服之地的统治,如此一来,大明必将更加繁荣昌盛,我们也能跟着受益。”
“我等饱读诗书之人,正盼望着能有这样的变革,说不定新的都城会广纳贤才,我也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大明的兴盛贡献一份力量。”
说话之人是一个读书人,他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旁边一位小商贩却皱着眉头,不满地说:“这金陵好好的,为啥要迁都?”
“我在这儿做了这么多年生意,客源稳定,要是迁都了,这生意怕是要难做咯。”
“你看我这小本买卖,全靠金陵的老主顾们照顾着,这要是一迁都,人都走了,我可怎么办?”
他一边说着,一边无奈地看着自己摊位上的货物,眼神中满是忧虑。
他的摊位不大,摆满了各种小物件。
这些都是他曾经多年来精心经营的成果,如今却可能因为迁都而化为泡影。
一位老妇人,头发花白,满脸皱纹,担忧地说:“这一迁都,咱们金陵会不会就变得冷清了?”
“我儿子在金陵当差,我这把老骨头,可就指望着儿子的这份俸禄过活。”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干枯的手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她的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失去工作,这个家庭将陷入困境。
她站在人群中,身体微微颤抖,显得十分无助。
而一位年轻力壮的工匠则充满期待地说:“听说新都城那边有很多工程要做,像我这样的工匠肯定能找到不少活计,说不定还能挣大钱。”
他穿着一身粗布衣裳,肌肉结实,说话时声音洪亮。
一位老者摇了摇头说:“迁都可不是小事。”
“金陵是咱们的根,多少代人都生活在这里。”
“这突然要迁都,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变故?我看还是谨慎为好。”
老者拄着拐杖,他的背有些驼,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在金陵生活了一辈子,见证了金陵的兴衰。
一想到要迁都,心中就充满了担忧。
……
朱允炆得知这件事,来回踱步,心中暗自思忖:“这个朱允熥,简直愚蠢至极。”
“他难道不知道这迁都之事牵扯多大吗?”
“金陵可是众多官员和百姓的根基所在,触动这个根基,必然会引发各方的不满。”
“那些江浙地区的官员,他们在金陵的利益盘根错节,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肯定会极力反对。”
“这朱允熥提出这个主意,简直是自掘坟墓。”
朱允炆的眼睛里闪烁着一丝狡黠,他立马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心中不禁窃喜:“哼,朱允熥啊朱允熥,你也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