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年龄。”
“……”
问话声从昏暗陈旧的老仓库里传来。这座仓库已经废弃很久,里面满是尘灰。还有一些胡乱摆放的木架箱子和军绿色防尘布。
有些箱子上用油漆写着编号,但里面的东西空无一物。
仓库之中,几个黑衣人手持步枪站在周围,一个衣着还算整齐的青年被绑在椅子上。他身上伤口不少,身体不正常的颤抖,明显对问话之人非常恐惧。
他老老实实回答了审讯人的问题,仍旧十分惶恐。这些人根本不是人,他们更像冰冷的器械,只会执行命令。
他几乎没有听见过这些人闲谈,仿佛一个个会自我行动的机关。
青年并不清楚这些人的来路。在被绑架之前,他只是按部就班去他爹安排的地方工作。刚买了个包子,就被人迷晕。睁开眼就成现在这样了。
除了晕倒之前咬的那口包子,青年到现在已经两天粒米未进。除了喝一点水,什么也没有。
他家境优渥,什么时候挨过饿?
除了这次。
对面的黑衣人皱了皱眉,最后说:“他不是我们要找的人。”
“皮相不太对。”
黑衣人说完,他的助手点了点头,立刻迈步上前。
青年看他越走越近,再也藏不住惊恐。原因无他,此时此刻哪怕再迟钝,也能从这人身上看出杀气。
他感觉自己要死了。
事实上真的要死了。
助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青年的精力瞬间被那只拍他肩膀的手吸引。随即助手忽然抬手,咔嚓一声,青年的脖子被扭断,彻底失去了生命。
审讯者将纸上的名字划掉,只留下纸上的编号:no03。
如果张海桐在场,会发现死掉的青年那张脸分外眼熟。就是张起灵画下来的那张脸,也是他们在青铜门里看见的样子。
这个青年是汪家人找到的第三个面容相似的人,他的姓名已经不重要了。人都死了,在汪家的代号永远也只是三号。
助手杀完人后,掏出小刀一点点将青年的脸皮割了下来。他割的很细致,先是用小刀沿着下颌一点点割出伤口,再逐步往脸上靠近发际线的地方割。
割出一个范围后,再用小刀一点点将整张脸皮刮下来。手法有点像给兔子割皮。
杀兔子的熟手,完全可以做到开一个口子,将兔子皮从头褪到尾巴根。速度非常快,眼睛一眨脱衣服一样弄下来。非常骇人。
不同的是,割人脸皮是个细致活,得慢慢来。
汪家人也在收集这种脸。
人皮面具的技术到了民国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没人知道它从哪里来,只有汪家清楚,这种神奇的技艺早在上古就由张家最先使用。
最古老的技术,就是割下人的皮肤进行硝制,然后塑型。
人皮面具原本的作用其实是作为傩舞的道具,那个时代人牲祭祀十分常见。巫师也认为用人的身体部位制作而成的法器更能沟通其神明。
因此在初期的张家,人皮面具仅作为祭祀用品,来应对地底世界的不明状况。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
张家比这个世界上任何文明都要更快洞悉社会的运行规则,他们很快就抛弃了所谓的巫蛊文化,断绝了使用族人进行高级人牲祭祀的传统。这种行为,比周朝还要早很多年。
当时主流社会仍旧推崇这种传统,文化淡去不会那么快。张家虽然很早就不再祸害族人,却不会对俘虏手下留情。
随着时间演变,人皮面具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渐渐被演化成今天的样子。
一直到现在,人皮面具已经不需要使用人皮,用别的材料也可以替代。但如果你要制作一张难辨真假的面具,人皮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历史汪家在最近几百年的渗透中也逐渐得知。这些东西哪怕被外人知道,别人也只当讲故事。因为太过匪夷所思,没有人会认为是真的。
人们处于正常社会太久,便会下意识将认知以外的东西虚化成“故事”。
……
“对于现在的张家来说,制作一张顶级的人皮面具,其实最好的还是人的脸皮。”张海客一边讲家族故事,一边打开盒子,拿出一张人皮面具。
张海侠在南部档案馆学过易容,也会制作真正的“人皮面具”。他分得清普通材料制作的面具和真正的人皮面具的区别,眼前这张人皮面具,用的是真正的人皮。
这张面具制作十分精细,只要在脸上戴好,就能完美伪装另一个人。因为是人皮的缘故,凑近看也只会觉得非常真实。
“一张完整的脸皮。”在张海客讲完人皮面具的故事后,这是张海侠除了感慨一下人类文明从野蛮到秩序井然的壮阔以外说的第一句话。
“剥它的人很用心。可惜的是这张面具的使用期限太短了,最多保持一年。”
张海客将它翻来覆去查看,最后说:“它已经开始烂掉了。”
“这是张海桐从目标方物资交换点回来后截获的,那些人混在军队里,伪装成物资押运的队伍。”
张海侠说:“肯定不是自己人的队伍。”
“对,不是中国人的部队,不属于任何中国部队。那是一支日本辎重队。”
张海客说到这里,脸上全是坏笑。“那些人开车,休息的时候选了一个避风的地方警戒。”
“张海桐和张海楼当时刚好在高处休息,身上还带着炸药。”
自从战争愈演愈烈后,张海桐就很喜欢炸药。每次运输物资,他都会从物资里扒拉两个揣兜里。后来跟着他的人也染上这种毛病,身上多少会带点。
其实他们用的特别少,几乎从来没用上过。在张家人的战场,很少有使用大型杀伤性武器的情况。
这还是头一次派上用场。
一队人把身上所有炸药全丢下去,山路都让人炸塌了。辎重队连车带人滚下去,没炸死也摔死了。
那本来是无心之举。但打扫现场的时候,张海桐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