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到底是谁在背后搞一些鬼蜮伎俩,就不言而喻了。
“人际关系这一块,你们不做调查吗?还是说,你们听风,没有内部调查制度?我跟他们的事情,你们怎么一直没有查出来?”
贺循抬头看向对方。
负责人低头不敢说话。
听风组织成立的时间还是太短了,而且江南道这边儿还是新开始的,很多情报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事情做得不到位,太正常了。
对此,贺循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他觉得定期接受调查是好事,起码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但是听风太不专业,他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只能摆摆手说道,“行了,给我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有什么异动,我要第一时间知道。”
“遵命!”负责人退了下去。
“李清河李清河,咱们又相遇了。”贺循敲打着眼前的石桌,陷入了沉思。
半晌之后,贺循叫来了萧骞,“听说咱们家明公培养的皮影戏班子,已经来了江南道了?”
萧骞点点头说道,“已经来了有一段时间了,不过戏多是些当初明公编的旧戏,没有什么创新,目前起不到什么很好的宣传效果,以赚钱为主。”
贺循点点头,听说这皮影戏最初还是明公在家里陪孩子们玩的时候搞出来的。
如今已经成为规模,要知道去七里堡的流民之中,什么职业都有,有些梨园中人,得罪权贵,流离失所,成为流民很正常。
“去将几个班主叫过来,我有话跟他们说。”
对方既然敢败坏龙州的名声,贺循也不准备放过他们。
贺循扎根基层的时间长,相当干练。
他知道,对付一个人,要先掀起舆论,在正义性方面押到对手。
对方的小伎俩在贺循看来,都是儿戏。
当天晚上,贺循在李氏酒楼里约见了几个班主。
此外还有几个落魄书生,靠写一写话本小说为生的,七里堡的印刷术非常强悍,只要有故事,不出三天,就能让每一条街道看见崭新的书籍。
在贺循的高压下,班主和落魄书生们,连夜奋战。
贺循当年在京城也算是响当当的才子,编造戏曲大纲和故事大纲,都跟玩一样。
大家伙起初还没有灵感,经过贺循的一番提点,瞬间就明白该怎么搞了。
不过大家都纷纷意识到,这位贺大人不好惹。
招惹了他,肯定让你遗臭万年。
第二天,街道的小报上,就有了崭新的故事。
酒肆里,也有了新的皮影戏。
在艺术加工之下,龙州的灵魂人物,李平安得到了大大的突显。
没办法,在古典艺术创作之中,往往人们需要一个可以拯救他们的英雄人物。
李平安最终成为一名,平民百姓出身,长得高大威猛,武艺高强,满腹才华的人物。
他救民于水火,驱逐贼寇,打击南越,是响当当的英雄人物。
朝廷敕封他为大都督,他广施仁政,开垦荒田,赈济灾民,为百姓称赞。
可他的贤德却被一名姓张的世家公子妒忌。
便和当地奸商勾结,故意抬高粮价,并且发动恶霸、混混四处散播谣言,重伤李平安。
李平安却不顾流言蜚语,救助百姓,甚至因为一桩桩灭门惨案,将张家公子打成重伤。
为此,还得罪了钦差,被下了大狱,最后万千百姓上京告御状。
皇帝知道真相,严惩了世家公子,恢复了大都督李平安的荣誉。
期间还穿插了,南越女帝,南诏公主进攻大康,为大都督的相貌、才敢折服,心生爱慕,但是因为两国势同水火,爱而不得的故事。
俗套的故事,架不住传播广泛,且有新的表现形式,平民英雄和贵人公主,以及世家恶霸少爷的故事,在民间简直不要太受欢迎。
民间对高层一直抱有一种迷一样的幻想,也同样渴望有人能站出来帮助他们。
再加上,李平安是最近声名鹊起的人物,自带流量。
所以故事一经推广,迅速火爆传播开来,苏州百姓,对于李平安,乃至于连带着对龙州的看法,也迅速发生了转变。
“听说了吗?咱们之前都冤枉李平安了,人家买粮是为了救助百姓。”
“是啊,都怪那个张公子,暗中引导,诓骗我们。”
“李平安是真的爱民如子,我表哥在咱们这混不下去了,做了流民去了七里堡,结果你猜怎么着?现在房子房子有了,老婆老婆搂着,就俩地都分了三十多亩,衙门还给打了水井呢。”
“哎呀,好有这好事?我在苏州也混不下去,要不我也投奔李刺史吧?”
“什么刺史不刺史的,没停皮影戏说么,人家现在是大都督了。”
“对了,你们说那个张公子是谁啊?”
“还能是谁?谁家把控着苏州的粮食,就是谁呗。”
“原来是那个病死鬼,干他娘的,今年咱们苏州的粮食可没少打,这畜生派去收粮食的家奴,把价格压得可真低啊,还有脸给别人造谣。”
“该死啊!真该死!”
、贺循对于李平安的故事,其实绝大多数东西都是假的。
但是驱逐贼寇,抵抗南越,救助百姓这些与民相关的东西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