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这贤弟将各家的组长、村长都召集了一起,给他们开会,跟他们说,所有孩子,不论男女必须来读书,如果不来读书,便不给他们做工的名额,他们才不得不送来的。”
“这,真的是仁义至极啊!”寇相感慨地说道,“难怪七里堡这几个月来,遭遇了那么多困境,却越挫越勇,成为人人羡慕的存在。”
“原因便是李平安,用一颗仁心对待治下的百姓,又有雷霆手段震慑宵小。”
“不出三年,李氏便要在大康声名鹊起了!”
“是的,”尉迟常跟着点头,“我也有这种感觉。”
“你们不要夸夸夸了,我都要找不到北了。”李平安笑着说道。
其实他兴办学堂,并非单纯是为民谋福利,而是为了以后打算。
首先说出身寒门,真正的人才,寒门举子们往往愿意走向朝堂,而世家子弟更是很难为自己所用。
同时,李平安治下,因为生意规模的出现,出现了外来人才贪墨的事情。
随着治下规模越来越大,这种事情肯定屡见不鲜。
处置贪墨,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贪墨的人,往往又有工作能力,没有合适的人才替换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作为自己根据地的七里堡,李平安希望可以给自己贡献更多的人才。
回到家里,饭菜已经做好。
大嫂正指挥着昆仑奴摆放碗筷。
“相爷,乡野之地,没有什么正经饭菜,还望您不要嫌弃。”
“不碍事,倒是老夫我突然到访,给你们添麻烦了。”寇相笑着摆手。
同时心里又是一番感慨。
世家豪强,钟鸣鼎食自然不必去说。
就说那些寻常地方豪强,家里有个千八百亩地,恨不得自己做土皇帝。
家里的丫鬟婆子成群,吃饭要人伺候,如厕也要伺候。
李平安的身份,比起那些人可强太多了,甚至一般的世家都未必比得过他。
可是李家只有一些昆仑奴。
而且这些昆仑奴的主要工作,还是生产蛇药等物品。
他们家的大嫂、二嫂,都是忙前忙后,不肯闲着的人。
这种朴素作风,让寇相对李平安的印象更好了。
“哎呀,开饭喽。”李玉和李梅两个小丫头放学后,也不知道去哪儿疯玩了,一身泥土,满头大汗。
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风声的饭菜,眼珠子都瞪得溜圆了。
但是看到有外人在,两个小妮子,还是对着寇相和尉迟常,恭敬地行礼,“见过太爷爷,见过尉迟伯伯。”
寇相笑了笑,对李福使了个眼色。
李福心疼的从怀里掏出两张钱票,递了过去。
他们在学堂读书,自然知道这钱票的厉害,尤其是看到上面五十贯的数字之后,激动的小手都颤抖。
但是不敢接,扭头看向各自的母亲。
大嫂和二嫂又看向李平安。
李平安感慨,寇相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而且送礼也颇具军中色彩。
就是简单粗暴的铜钱。
但是笑着点头说道,“收下吧。”
“谢谢三叔!”两个小家伙手下钱票,激动的不行,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放进自己的裤兜里。
大嫂和二嫂赶忙上前,“为娘给你们先收起来,将来用的时候找为娘要。”
两个小家伙天真无邪的上交了收获。
而李平安笑着说道,“你们两个小家伙,谁给的赏赐,不磕头就完了?只知道谢谢你三叔吗?”
“哦哦,谢谢太爷爷!”
两个小妮子这才回神,用课堂上学来的礼节,福身给寇相行礼,把寇相逗得哈哈大笑。
“乡下的孩子不懂规矩,让寇爷爷您见笑了。”李平安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