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紫宸殿的大门突然从内而外打开,一道明黄色身影缓步踏出。
昭帝负手立于高阶之上,龙袍在夜风中猎猎作响,他的身后,惠妃双手交叠,面容从容高雅,不露一丝怯意。
惠妃早知会有这一日,自是波澜不惊,她在意的,只是大皇子能否成功,又是否可信,若推他上位,他扶持生母,那她功亏一篑不说,还会陷入险境。
但,若不赌,便什么也得不到。
见昭帝现身,端王心头竟猛然一颤,对这个亲哥哥,他有种不可磨灭的恐惧感,本已胜券在握,可看到昭帝如此从容,丝毫不惧的样子,端王开始不安。
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已经没有退路。
于是端王抬起手,将一个带血的布包往前一丢。
布包在满是雨水的青石板地面咕噜噜滚向前方,直到雨水将布包冲开,露出一颗血淋淋的头颅。
这头颅,正是二皇子赵昔。
看到那颗头颅,惠妃面色一白,下意识的用手捂住双唇,眼中满是惊愕。
雨幕中,那颗头颅的面容在闪电照耀下显得格外惨白。
二皇子赵昔的双眼仍圆睁着,仿佛还带着临死前的不可置信,雨水冲刷着他脸上的血迹,在青石板上蜿蜒成一道道淡红色的细流。
“皇兄,这忤逆谋反之人,已被臣弟斩于马下,宫中叛军也被控制。”
端王的声音在雨夜中回荡,带着几分刻意的悲怆与忠义。
他翻身下马,一步步朝着紫宸殿逼近,“臣弟救驾来迟,还请陛下降罪。”
话虽是这么说的,可他的步伐并未停下,身后的亲兵也跟着整齐有序的压进,禁军齐刷刷的拔出腰间长剑,寒光映着雨幕,杀气凛然。
端王每踏前一步,靴底碾过青石板上蜿蜒的血水,溅起细小的猩红水珠,他唇角噙着笑,眼底却是一片阴鸷,仿佛毒蛇吐信,步步紧逼。
昭帝负手立于高阶之上,龙袍被狂风吹得猎猎作响,面上却无半分波澜,他微微抬眸,目光如刃,直刺端王:“既是有罪,为何还不跪下!”
端王轻笑一声,手指摩擦剑柄,眼中透着一丝微寒,“待臣弟解决所有叛军,自会向皇兄领罪。”
“叛军已被你控制,这里何来的叛军?”昭帝眯眼,神情依旧平静。
端王剑指昭帝身侧的大总管李公公,声音冰寒,“此人假传圣旨,放出赵昔,才引发这场动乱,臣弟今日便要清君侧,还陛下一个安宁。”
李公公闻言,脸色煞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明鉴!老奴冤枉啊!”
昭帝眸色深沉,淡淡的瞥了眼李公公,抬眸看向端王,声音不起波澜,却冷到极点,“此事,朕自会处理,端王,你僭越了。”
“皇兄已经被此人蒙蔽,今日臣弟就是赌上一生荣辱与这条性命,也要诛杀此人。”
话音一落,端王步伐加快,亲兵也已然逼近,见状,禁卫军立即将昭帝与惠妃护在身后,剑拔弩张,争锋相对。
看着两边战斗一触即发,早已来到紫宸殿隐藏于暗中的方筱染正目睹这一切。
毒人之事她并不放心,所以专程赶来紫宸殿,然而却并未在这里发现毒人,显然端王对此也并不知晓,他认定自己胜券在握,只要将昭帝拿下,那么他就能取而代之。
大皇子迟迟不现身,想必在等待时机,这个点还未到关键时刻。
当然,方筱染之所以前来,更主要的是想看看赵锦会不会出手,前世他便是在这个时候博得了昭帝的信任。
而如今他受宁贵妃连累,一直暂避锋芒,鲜少露面,不知这次会不会还是如前世那般。
正思索之余,两边已然碰撞,厮杀声震耳欲聋,方筱染眸色微沉,紧紧盯着昭帝。
对昭帝,她自是有恨意,但现在他不能有事。
若真到危机时刻,她会出手。
“两边战力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这时,她耳畔突然出现熟悉的声音。
方筱染一愣,猛然转头,在一片漆黑中,一双澄澈的眼眸正泛着笑意看向她。
她压低了嗓音,低声问:“你怎么会在这儿?”
“我不放心,特地让小石头带我来看看,没想到竟能亲眼看到这一幕,真是不枉来这一趟。”顾煜清眉眼带笑,如同星芒一般璀璨。
看他说的那般稀松平常,方筱染不觉皱眉,“这可不是在玩闹。”
闻言,顾煜清眸色变得认真了几分,淡淡道:“我知道。”
方筱染转过头去,不再理会此人,“若有危险,我会出手,但无暇顾及到你,你自行保重。”
谁知顾煜清很是随意的来了句,“不必管我。”
话音刚落,紫宸殿外战局已到白热化,禁军看似人少,却如铜墙铁壁一般,竟让端王的亲兵无法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