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许秋给出了答案。
并且,不是只有第二种法子,他甚至能找到第三种方法……
“常规手法游离肋间神经,因为需要从脊柱旁向腋中线,顺行游离的情况下导致神经牵拉损伤、系膜血供破坏……最终导致无法获取足够的可用长度。
“但逆向游离,却能够大幅度提高可用长度。”
毕竟反方向剥离,避免了将牵拉集中在脆弱的神经近端,同时也能防止轴突断裂。
不过这一手法却相当考验术者的能力。
毕竟顺行游离谁都能做。
但逆行,必须先找到远端神经,随后的剥离顺序也是完全反过来的,一般的医生根本难以驾驭。
此时,内森的眸子已经不可避免地划过一丝错愕了。
但他面上仍未显露出来。
反而是有些不屑。
逆向游离法哪有这么好做?
会场上不少人同样感到震惊。
但,他们心里却难免有些无力……顺行法属于神经缝合的基本操作了,但逆向……临床上很少有此类操作,连到底如何剥离都没有定论,又怎么敢用在全臂丛重建上?
而许秋却在这时给出了答案。
他言简意赅地道:“逆行法,不只是从远端反着剥离这么简单。
“事实上在一开始的体位和切口选择上,就已经要进行特殊化的处理了。
“体位方面,选择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外展一百二十度固定,此外需要标记第3~5肋间隙,对应的就是腋中线到脊柱旁的区域了。
“切口则沿着腋中线第五肋下缘做四厘米左右的横切口,逐层分离至肋间外肌表面……”
许秋一路顺下来。
体位和切口还是最简单的,听一听就能掌握。
但,从定位开始,各种技巧与经验已经让在场的众人目瞪口呆了。
与逆行法能轻松找到近端不同,神经远端的位置不太固定,临床上定位艰难。
而许秋却从肋间神经入手,直接在肋间外肌与内肌之间钝性分离,用双极电凝镊刺激神经,观察肋间肌收缩,从而锁定运动支,进而定位远端。
这一手法,让无数人叹为观止。
内森表情也是猛地一变。
常规手段,即便是用双极电凝镊刺激也未必能见效。
而许秋却用代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肋间外肌与内肌钝性分离”,人为创造出一个“反馈器”,通过此处收缩情况来反推神经远端……
这可以用巧妙来形容了。
临床上,又有几人敢用如此手段?
很多人此刻都露出惊容。
而且越是细细思索,他们越觉得震撼。
这么一来,最棘手的定位问题就能解决!
轻松找到了神经远端,之后再做逆行法,哪怕是粗暴地将顺行法的经验照搬过来,即便效果不太好,但总归是能成功的。
不过,许秋都已经给出“远端定位”的解法了,关于逆行法的技巧自然也不会藏着掖着。
他提到了相当多的细节。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留神经系膜”。